维生素PP(维生素B5)

四、维生素PP(维生素B 5

(一)理化性质

维生素PP是由尼克酸(又称烟酸)和尼克酰胺(又称烟酰胺)组成的;以前曾称为抗癞皮病维生素。它是各种维生素性质最稳定的一种维生素,溶于水和乙醇,耐热,不易为光和碱所破坏。

(二)维生素PP与来源

尼克酸及其酰胺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但含量较少,含量最丰富的为酵母、花生、全谷、豆类及肉类,特别是动物的肝脏。玉米含尼克酸并不低,甚至还高于大米,但以玉米为主要食品的人,容易发生癞皮病。其原因是玉米中的尼克酸为结合型,不能被吸收利用;如用碱处理玉米,则将有大量游离尼克酸从结合型中释放,易被机体利用。

(三)生理功能和作用机理

尼克酰胺的在体内构成辅酶Ⅰ(CoⅠ或NAD)及辅酶Ⅱ(CoⅡ或NADP),是组织中极其重要的递氢体,为电子转移系统的起始传递者,可促进氧化还原反应,加快ATP的合成。

维生素PP可促进消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有维护作用。

可加速胆固醇在线粒体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浓度。

(四)维生素PP需要量

我国暂定尼克酸供给量标准,各种劳动强度和各年龄组均相当于维生素B1供给量的10倍,即5毫克/1000千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供给量标准是5.5毫克/1000千卡,考虑到个体差异,加上安全系数,最后建议的供给量为6.6毫克/1000千卡。一个中等劳动强度的成人维生素PP供给量为每天20毫克,运动员在体力负荷时维生素PP的需要量可增到每天40毫克。

(五)维生素PP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人体缺乏将引发癞皮病。癞皮病的典型症状是皮炎、腹泻及痴呆。发病初期,一般有体重减轻、无力、口腔和舌有烧灼感,以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头痛、烦躁、精神不集中等现象,皮肤发红、发痒,发炎部位变为暗红色或棕色,色素沉着、有脱屑现象。双颊色素沉着,呈蝴蝶样分布。消化道与舌部亦发炎,呈猩红色或肉红色,有溃疡、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方面除初期症状加重外,还有肌肉震颤,腱反射过敏或丧失。有些患者精神明显失常。

(六)维生素PP与运动能力

维生素PP是两种辅酶——NAD和NADP的组成成分。NAD的主要功能是在糖酵解及有氧氧化中参与脱氧反应,生成NADH,其携带的氢经呼吸链氧化释放能量生成ATP。

NADPH与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有关。从理论上讲,增加维生素PP摄入量能增强无氧能力并能抑制脂肪酸代谢,从而促进糖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