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生素K
(一)理化性质和食物来源
维生素K是一类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其中以天然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较为常见。维生素K1在绿叶植物(苜蓿、菠菜等)及动物肝中含量较丰富;K2是人体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维生素K2是淡黄色晶体,维生素K1是黄色黏稠油状物。K2和K1对热稳定,但易受碱、乙醇和光破坏,故须避光保存。
(二)生理功能与作用机理
维生素K在体内有着较为广泛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参与凝血作用,故又称凝血维生素。它的作用是在肝内促进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和Ⅹ的形成,并能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由于维生素K在凝血作用中的重要性,因此当维生素K在体内缺乏时,可引起凝血障碍。临床表现为凝血酶原减少,凝血时间增长,易于发生出血。
(三)维生素K的需要量
维生素K的需要量现在还未明确规定,据估计,成人每天需70微克~140微克,儿童的需要量略少于成人。人体内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人体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很少,而且肠道细菌可以连续不断地合成,以满足人体需要。
(四)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
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食物中,且肠道细菌也能合成,单纯因膳食中供应不足极为少见,但下述情况可发生继发性缺乏:
1.黄疸,特别是阻塞性黄疸。因肠内缺乏胆汁,影响了脂肪和维生素K的吸收。
2.肝脏病,如肝癌、肝硬化及其他肝功能损害,使维生素K无法发挥作用,合成凝血酶原的能力降低。
3.消化机能障碍。如慢性肠炎、痢疾、脂肪痢等疾病,使肠黏膜吸收功能减退。
4.长期服用磺胺等药物和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细菌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生物合成。
5.新生儿肠道细菌尚未充分生长,不能合成维生素K,血中凝血酶原迅速降低,而母乳及牛奶中维生素K含量又低。据测定,新生婴儿肝脏中维生素K1的存量很少,只有儿童的五分之一。母亲在妊娠期使用过镇静剂、抗凝剂、利福平、异烟肼等,或酗酒,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母亲血液中维生素K的含量,使婴儿出生时体内的维生素K比其他婴儿更低。
(五)维生素K缺乏的危害
维生素K主要是帮助血液凝固。如果缺乏维生素K,肝脏所产生凝血酶原就会减少,血中几种有助于凝血的因子的含量就会降低,致使出血后血液凝固发生障碍,轻者凝血时间延长,重者可有显著出血情况:皮下可出现紫癜或淤斑,齿龈出血,创伤后流血不止。
(六)维生素K过多的危害
人体对维生素K的使用很有限,因而所产生的过多症也更为罕见。国外有报道当用维生素K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过量时,会产生溶血性贫血。过多补充维生素K,孕妇也可产生溶血性贫血,且其新生儿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有特异性体质的老人,过量服入维生素K后,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皮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