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概念的内涵
1985年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也有人提出健康分为五要素的定义即:“个体只有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五个方面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对健康的定义正确理解,我们才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范畴。一个健康人具备的条件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社会适应良好。
1.躯体健康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是人生完全健康的基石。躯体健康即人们所说的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的结构完整而又健全,生理功能正常而又完善。躯体健康是指身体处于无疾病的良好状态。身体良好是指个体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体能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正常是说身高、体重及三围都处于正常范围之中;身体机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关节灵活性、韧带的弹性与伸展性;肌肉力量含肌肉耐力与爆发力及与运动动作有关的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反映了机体的运动能力。躯体健康是人们正确认识健康的一个误区,许多人由于传统的和习俗的观点,片面地仅从躯体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健康。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智力正常;有健全的人格(即健全的情绪);行为协调(又称行为得体或行为反应适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3.道德健康
道德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一个人是否健康与自身的道德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健康即品德高尚,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健康的道德内含。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纯粹害人”。
4.社会适应良好
社会适应良好即社会适应健康。社会适应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及婚姻、家庭、工作、学习、娱乐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适应。社会适应良好,不仅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不仅能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能创造性地取得成就贡献于社会,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这是社会适应健康的最高境界。缺乏角色意识,发生角色错位是社会适应健康不良的表现。所以,社会适应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基础而发展了的高级健康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