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

一、钙

(一)钙的含量、吸收与分布

成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1000~1200克,约为体重的1.5%~2%,其中约99%的钙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存在的形式主要为羟磷灰石,约1%的钙常以游离的或结合的离子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钙的更新,成年人每日约700毫克。钙的更新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幼儿的骨骼每1~2年更新一次,成年更新一次则需10~12年。男性在18岁以后,女性则更早一些,骨的长度开始稳定,但骨的密度仍继续增加若干年,40岁以后,骨中的无机物质逐渐减少,可能有骨质疏松的现象出现,其过程速度因人而异,但女性一般大于男性,体力活动可以延缓这种过程。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乳糖对钙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实验证明经口给钙同时给予乳糖,可大大提高钙的吸收率。一般认为是由于钙与乳糖螯合,形成低分子量可溶性螯合物所致。膳食蛋白质供给充足,有利于钙的吸收,可能是由于蛋白质消化所释出的氨基酸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因而促进钙的吸收。食物中所含的钙约有10%~30%能被人体吸收,钙在酸性环境下易吸收,食物中大部分(约70%~80%)钙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内进行。

钙在人体内的分布与激素有关。维生素D和降钙素,它们可以促使钙在骨中沉积,从而降低血钙;甲状旁腺素,它可使骨中的钙游离入血,使血钙升高,从而使体内钙的分布处于动态平衡。血液中钙的浓度为10毫克/100毫升。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可导致骨质钙丢失的加速,最终可产生骨质疏松。

(二)钙的生理功能

钙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构成骨骼和牙齿以及组成混溶钙池。

1.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组成成分

钙以羟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骼,以磷酸钙的形式构成牙齿的主要结构。

2.细胞内信使

一些激素发挥作用时以钙离子作为信号传递的信使,激素与相应膜受体作用,使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通过钙离子与钙调蛋白的结合,激活钙调蛋白激酶而发挥激素的刺激作用。

3.参与肌肉收缩

在肌肉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钙离子与肌原蛋白C结合,使后者构型改变,引发一系列的改变,表现出肌肉收缩的现象。

4.维持神经、肌肉细胞兴奋性

血浆钙对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兴奋性有重要的作用。低血钙时,引起神经和肌肉细胞兴奋性增高;高血钙时,肌肉软弱无力。

5.参与血液凝固

钙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

6.酶的激活

钙是某些酶的激活剂,如ATP酶、脂肪酶、琥珀酸脱氢酶、蛋白分解酶等需要钙才能被激活,发挥其催化活性。

7.在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钙的供给量和主要食物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钙供给标准为:成年男女400~500毫克/天,孕妇、乳母1000~1200毫克/天。美国1974年修订的供给量为:成年男女800毫克/天,孕妇、乳母1200毫克/天;英国标准为:成年男女500毫克/天,孕妇、乳母各1200毫克/天。中国营养学会对中国居民膳食钙推荐供给量为:成年男女800毫克/天,50岁以上为1000毫克/天,孕妇1000~1200毫克;乳母1200毫克。

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中训练时,由于汗钙的丢失也可使钙的需要量增加。运动员在运动中有时发生肌肉抽筋现象,可能与钙、镁离子代谢紊乱有关。一般训练情况下,钙的需要量每日1000毫克,大运动量训练时,钙的需要每日可增加到1000~1500毫克。

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与奶类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是婴幼儿最理想的钙的来源。蔬菜和豆类含钙也较多。小虾米皮含钙特别丰富(见表4-1)。在儿童及青少年的膳食中加入食用骨粉(含钙>20%,吸收率约70%)亦为膳食中补充钙的有效措施。

表4-1 含钙丰富的食品 (毫克/100克)

(四)钙与运动的关系

人体内钙在运动方面的主要作用可总结为:

1.参与骨骼的构成,调节神经、肌肉组织的能量代谢,触发肌肉收缩和神经兴奋以及参与多种酶类的激活作用。

2.体育活动改善了骨代谢,骨质和无机盐含量增加,这就说明了运动员与从事体育活动较少的人相比,需要较多的钙。

3.运动员比体力活动较少的人,每天需增加补钙约200毫克。对于正处骨骼发育的少年运动员,补充足够的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