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二、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现状分析

认真审视当下的课堂就会发现,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有的教师仍然认为: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这样一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自然就变得死气沉沉。当然,还有些课堂看起来确实很“活跃”,但我们认真研究,其实大多数也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实际上老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单一,教学时间观念不强,甚至有些老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处理非常随意,这样的“热闹”其实导致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最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健康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对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更是不利。

教师的教学如果只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认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的建构,那么学生也就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把学生当成“工具”看待,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甚至出现学生自身都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尺,将升学作为唯一的追求,那么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来描述目前的学校教学现状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目前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学生只认现实的分数,个个成了“应试教育”中的“奴仆”。不可否认,这些影响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变成了“教书匠”,学生也就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尽管教师处于课程实施的关键位置,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教师完全没有教学的主动权,而学生更是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了或者说是失去了学习的一种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接受知识、训练技能等方面所起到的效果,即它是有效果的。但是,学生的这种发展是具有片面性的,是不完整的,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阻碍的,不可避免地造成培养出来的人出现畸形的现象。

(二)教师对学生关注情况分析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但是,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缺乏对学情的了解。比如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往往只有少部分同学进行回应;教师请某位学生起来单独回答问题时,问题的难度往往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感到迷茫。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阶段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因而无法形成教学相长,无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当前新课改、核心素养等都强调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升以及人格品格的塑造。但是,目前的教学依然过于强调教授知识,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知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倘若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使教学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围绕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安排设计教学活动。强调促进学生发展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取表层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间的内部结构的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以及知识对学生所产生的价值意义。这就强调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思想方法对知识进行再次认识,更加深层次地挖掘、理解知识间的关联,进而形成整体性思维能力,实现自我学习,最终落实培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教学观念情况分析

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针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其实已经有很多实质性的变化。在新课改实施的十几年里,我们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也越来越关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并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究其原因,就是来自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去思考,更不可能去深入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是目前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在这些理念下同步进行。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倡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进行教学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意识到课堂教学应该由表层走向深入,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改变。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课堂活动,而把课堂搞得看似热闹又很生动,但是实际却是只有很少的学生是在真正地讨论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内容,这种形式化、机械化的“热闹”课堂是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无法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而且还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非中考、高考要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的科目,课表上确实是展示出来了,然而实际却由别的科目代替,大部分学校对这些课程的设置都出现了“形同虚设”的现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应对学科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若是未能深入其本质及内核,那么就无法从知识的本质及特点来处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问题。目前,部分老师除了对学科知识未能深入理解,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是如此。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是依旧存在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并且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些教师依旧认为向学生传播知识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对知识的处理也仅仅停留在表层符号上,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教师为了追求单一的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向学生进行扩展相关的背景知识环节,这往往会导致学生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代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沦为被迫强制灌输知识的“容器”,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知识的传授价值与意义没有办法在学生身上发挥影响。

(四)教师自身素养情况分析

教师的自身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当前一线教师在这两方面素养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改革出现问题。

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涵盖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会随着教师的教龄增长不断地丰富。但是,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或是教龄不长的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教学经验不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可能还来自于本科或研究生时期的学习所得,而实际的教学经验比较少,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无法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的现象。而且,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正处在不断改革的时期,各种新理念的出现也会给新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惑困扰,自己以前所学的教学理念与不断更新的理念之间可能会存在某些矛盾,这样就使得新教师在职业初期出现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越来越游刃有余,对于课堂的把握也会越来越娴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出现对课堂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慢慢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与感受。而且,由于入职之后有关于教育理念的培训逐渐减少甚至没有,那么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原地没有得到进步与提升,因此,有关教育理念的滞后就会使教师的知识素养相对薄弱。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能力等。但是,在中考、高考升学压力下,很少有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学术研究,一线教师做学术研究的热情比较低。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的意识,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进而将当前教学引向深入,将新课程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