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模型与基本环节
参照杜威、博伊德和菲勒斯等对反思阶段的划分以及埃拜(J.W.Eby)、爱德华兹(A.Edwards)和布朗托(D.Brunton)、考尔德希德(J.Calderhead)、拉博斯凯(V.K.Laboskey)、布鲁巴切尔(J.W.Brubacher)构建的反思性教学模型和我国学者王洪礼教授提出的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型(如图1-2-2~图1-2-7所示),从“主动学习”课堂的特点出发,我们构建了“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模型,如图1-2-8所示。

图1-2-2 埃拜反思性教学模型

图1-2-3 爱德华兹—布朗托反思性教学模型

图1-2-4 考尔德希德模型

图1-2-5 拉博斯凯模型

图1-2-6 布鲁巴切尔模型

图1-2-7 王洪礼三思再反思模型

图1-2-8 “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模型
我们认为,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个相对的周期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批判观点、元认知、建构主义等渗透在反思性学习的全过程,这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根据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阶段。
(一)自我反省阶段
学习者通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来反省自己已有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是反思的开端,但前提是学生要有反思的意识,能自觉进入反思阶段。
(二)自我评判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比如,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思考答案是否正确等。如果学习者认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合理的、完善的,则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认为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则进入觉察问题阶段。
(三)觉察问题阶段
学习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产生了怀疑、困惑、焦虑等不适感受,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四)界定问题阶段
学习者发现问题之后,就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已有的经验,以批判的眼光思考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信念、行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
(五)提出假设阶段
学习者根据界定的问题,通过调查、咨询、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六)确定对策阶段
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或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和比对,获得新的信息,并不断挖掘新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制订更加有效、更有针对性、更能聚焦问题的对策。
(七)实践验证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者通过实践,检验以上阶段形成的认识、方法和策略是否正确。如果问题解决了,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又进入反思的第一环节,开始新的反思循环。
(八)总结提高阶段
学习者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拓展等方法,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丰富自己的理解、更新自己的认知、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在以上八个阶段中,反省已有的学习活动是开端、是前提,觉察问题是关键。只有将反思集中在界定的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更好地将其他环节联系起来,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