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环节

(三)讨论环节

在Post-reading的讨论环节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问题是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Cloning human beings?(For or against),旨在让学生基于文本的第三部分内容,即克隆人的原因和问题,升华话题,探讨自己对于克隆人的观点。

【专家点评】

首先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从课前开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降低课堂焦虑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先让一个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试读了《克隆和DNA》这篇文章,并让她勾划出了40个左右的生词。在分析文本时,老师把学生勾划出来的生词做了一个分类:(1)专业术语类的生词,这方面有10个,比如解旋酶、宿主细胞、干细胞等,老师把它们设计为课前作业,让学生提前查阅词典了解。(2)非专业术语类的生词,这方面有17个,老师也把它们设计为课前作业,让学生在句子的微语境中去理解他们的含义。(3)由词汇的延伸变形导致的假性生词,这类词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比如upbringing、biodiversity等,设计为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去辨识。

所以,教师设计的学生学案包括两个部分:before class的词汇预习任务和in class的课堂阅读任务。课前词汇预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先行自主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理清一部分词汇上的障碍,有利于降低学生课堂阅读的焦虑感。

其次课堂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落实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很细致,在整个教学中带领学生对《克隆和DNA》这篇科普性说明文进行了直观框架性的了解,帮助学生理清《克隆和DNA》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三大问题。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体落实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阶与高阶思维的问题相互贯穿,层层递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另外,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