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描述路径

二、目标的描述路径

目前我们倡导“ABCD”型教学目标,它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绝非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上产生的;表现程度(Degree),上述行为应该达到的标准和程度。由此可以分为五步来描述教学目标:第一步,判断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关键词,化复杂为简单;第二步,分析行为表现;第三步,确定行为条件;第四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五步,叙写学习目标。

下面,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走向自立人生》中的“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为例,分解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

第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陈述类型的课标,行为动词是养成、树立、体会,核心概念是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意义。

第二步分析行为表现,就需要扩展核心概念。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如何养成?自强不息的意义如何体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这就需要扩展转化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第三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需要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自主,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还是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受认识、情感、行为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成人在某些方面都有很大的依赖,甚至这种依赖成为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继而这种不良习惯已经影响到了学习、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所以,可通过视频、讨论、动手活动等实现预期的目标。

第五步,叙写出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有效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立与自主、自主与依赖有明确的认识,澄清以往认识中的误区,总结自立的表现。

(2)通过对自立与过度依赖的正反对比和辨认,学生能够对自立有全面的认识,初步说明养成自信自立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3)在观看视频和讨论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交流合作,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解释自信自立生活态度对于个人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学生通过推选“自立明星”和“做一做”动手活动,发现身边自立的榜样,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学会培养自立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尝试自主自立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上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来确定,通过如此确立教学目标,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前移,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确立有效而科学的教学目标。

这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做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表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订……”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目标设计:(1)学会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的结构;(2)根据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3)学习“以笑写悲”的写法,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从“学会”“学习”等词可以看出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目标中“梳理”“分析”“把握”等是行为动词,“根据……”是行为条件,“深入……”是学习结果所达到的表现程度。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情,其关键路径在于基于学情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和细化。只有精心设计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师才能更好地明晰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知学习,从而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