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主动性学习?目前,对于学习主动性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描述。房德康曾将学习主动性定义为:“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能动的、活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态度。”陈平、朱敏曾将学习主动性定义为:“学习主动性是指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及其功能。”这里的“主体系统和功能”是指,由学习需要、自信心和学习情绪情感所构成的,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持久和自主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学习需要以学习目标为中介,当学生明确意识到有某种可以满足内在需要的诱因目标时,学习需要就会转化为学习行动。自信心通过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接受态度,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情绪情感通过影响学习活动对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体验,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和激励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们通过自己构建知识学到的东西要比他们单纯接收信息学到的东西要多,学习效率相对要高。然而,在中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仍然偏向于以“塑造型”和“灌输型”为主,课堂教学被教师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缺乏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长期以往,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且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知识创新能力,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现状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必要性。一些学者开始提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关于主动性学习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经常要用到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学生主动性学习现状时,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这两种方法中,前者是定量研究方法,后者是定性研究方法,可以互相补充。问卷调查法得到的数据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更科学。而对于不易采用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或访谈人数达不到统计学最低下限时,可以采用访谈法。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构建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构,以供教学研究者参考应用。考虑到全国各地学生情况的差异,该问卷结构忽略了一些与主动性学习关系较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