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原则

二、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原则

迁移与应用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习迁移的方法将知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及思想方法的升华。但是,迁移与应用环节需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堂延伸与拓展。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时间内设计出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迁移与应用环节呢?那就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一)指向教学目标与考纲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开展。迁移与应用环节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设计迁移与应用环节时,要以是否能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设计的指向与目标。判断一节课的学习迁移与应用环节是否良好也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依据。

对于部分特殊的课型,比如复习课,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应该围绕考纲进行。中考高考的考纲对各学科每个知识板块的知识与技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作为国家最权威的试题命制机构发布的考试大纲,权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要设计题例与问题,就应该以中考、高考考纲的知识要求为依据来设计。如果教师拿不准题目是否符合中考、高考的要求,可以直接引用中考、高考原题或在中考、高考试题基础上进行题例与问题的改编。这样的题例与问题的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二)整体性与递进性

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应该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指向相同的概念或原理。各个题例的设计不应该出现知识的重复,而应该彼此协调、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题例或问题的编排顺序上,应该遵循递进性原则,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问题。在魏丹老师教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课内容时,他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归纳出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图像、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然后又设计了经典的例题,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来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下面就是魏丹老师的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

例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log2x2;(2)y=log3(4-x)。

教师引导:由于真数位置上存在变量,因此可以利用换元的思想,将他们换作新变元t,因为t的取值范围是(0,+∞),可得如下解法。

解:(1)因为x2>0,即x≠0,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x|x≠0}。

关于第二问,魏丹老师请学生结合第一问的解法自主完成。学生结合第一问的解法得出:(2)因为4-x>0,即x<4,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x|x<4}。

本例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认识,利用换元的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体现代数问题求解的程序化思想。例题中的前后两问难度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所用的数学思想相同,但情境类型不同,学生通过学习迁移实现了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新颖性和灵活性

在设计迁移与应用环节时,在遵循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将题例或问题设计得新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新颖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生活化、富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新颖性而设计一些标新立异的情境或问题。灵活性指的是在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中,要根据学科特征来选择相应的题例或问题。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可以有概念辨析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应用题等各种题型。有的学科知识可以设计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或者几个相似题例的同种解法等。在社会科学,比如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迁移与应用环节可以通过有趣的情境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写作。如果课堂时间充裕,迁移与应用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完成,如果课堂时间有限,也可以设计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下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高中数学组的周翔老师有一节优质展示课“直线的参数方程”。在学生掌握了直线的参数方程后,周翔老师在迁移与应用环节设计了一道题例,训练学生利用参数解决有关线段长度问题的能力。周翔老师引导学生采用两种解法来解题。学生对比两种方法后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量大,容易出现错误。通过一题多解的迁移与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例 已知直线l过点M(-1,2),倾斜角为,直线l与抛物线y=x2交于A,B两点,求:(1)直线l的参数方程;(2)|AB|及|MA|·|MB|。

解法一:(1)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

(2)把直线l的参数方程代入抛物线的方程y=x2,解得

由参数t的几何意义得:|AB|=|t1-t2|=,|MA|·|MB|=|t1t2|=2。

解法二:若不用参数t的几何意义,则由,解得

(四)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中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设法渗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体现教学环节的教育性目标。迁移与应用环节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该环节的设计中应该设法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富有爱国情感的材料来进行情境迁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向璐老师的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教学中,在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向璐老师把情境转移到了当代,设置了学习迁移与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对我们当代的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但我们国家的长征、我们个人的长征都未结束。我们需要继承攻坚克难、不言放弃的“长征精神”,继续自己和国家的奋斗征程。这就回归到了核心的问题——即本课的暗线“长征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意义的长征,唤醒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的现实功能。这一个迁移与应用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