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一)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教师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和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习领会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和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的层级目标,即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明确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这样,教师在领会各级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例如,数学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中学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教材编写、数学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准则,总的数学教学目标与下属的数学教学目标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细化、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总体目标,并引导教师从思考自身“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向思考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转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对函数的单调性内容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表1-3-6所示。
表1-3-6 函数单调性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习要求

同时,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符号语言清晰地刻画函数的性质”,在学业要求中明确提出“重点提升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由此观之,数学课程标准决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宏观要求:从数学学科素养层面,要关切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数学运算素养等;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要关切数形结合思想、模型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等。
经过深度分析课标,可以得出“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目标:(1)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说明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层次);(2)能借助具体函数的图像直观,经历符号化过程,抽象出函数的单调性概念(分析层次);(3)能利用函数图像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能利用定义证明一次、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某个区间的单调性(应用层次);(4)积极参与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活动,知道符号化表达数学定义的意义,体会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方法(评价层次)。[21]
(二)目标的设计要基于教材分析
教材不是普通读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专门研制的文本。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谈及教材的重要性时曾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托开展的相关活动。教材本身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设计知识目标及其活动相对直接,也较为容易。比较而言,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挖掘和呈现就相对复杂和隐蔽,二者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准确、有深度地解读教材,同时,也要防止或纠正偏离教材主旨的随意解读。
如一次听评课活动中,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介绍课文《王几何》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做了如下说明:本单元包括五篇文章,分别为《我的老师》《再塑生命》《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我把它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别预设为回忆师情、感念师恩、树立目标、体察身边的人和事、修身做人。《王几何》这篇课文本身包含有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本文在教学中没有预设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原因在于前面所学两篇文章重点设计了该目标,因此,这篇课文就没有预设该目标,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体察身边的人或事,掌握各种描写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通过该教师对课文《王几何》教学目标设计的说明可见,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对课文做独立分析,还要分析它在学科单元、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及其关系,统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成为一种互补性存在,避免重复预设或预设遗漏。这种整体观视域下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整个教材内容的驾驭能力以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优化能力。
(三)目标的设计要基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变化,这是衡量教学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最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最大限度地走入学生的真实世界。[22]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区别。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需要充分考虑学情。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能力,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果难度过低,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学情确定的课堂目标,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就越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注重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水平发展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尝到进步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树立起足够的信心,为学习添加动力。[23]
如一物理教师在《电压表和电流表 伏安法测电阻(一)》的教学设计中就学情进行了分析: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求学生理解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原理,前面学生早就接触、使用过电压表电流表,但都是直接使用,对其原理的认识是肤浅的;而改表其实就是串、并联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功率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这就有了一定的综合应用的能力,就有了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本节课围绕如何按要求进行改表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设计改表方案、实验改表、改表后测定电动势等,就可充分理解其中的串联分压和并联分流原理。由此确定了教学目标:(])了解表头构造及参数;(2)通过参与电压表改装活动,理解改装原理,会用改装的电压表进行测量;(3)归纳改装电压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