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2]
基于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人身上,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服务于人的个性发展。教学不仅仅是把书“教完”,把书“教好”,还应该真正落实在教“人”这一点上。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人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匙。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推进国家民族前进的整个轮子。”[3]
基于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成绩的提高,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内在的品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品格,引导学生对生活有追求,要诗意地栖居在社会中。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如傅树京教授所指出的,教育的真谛在于:“首先,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当教育不能使学生产生价值感时,这样的教育就违背其初衷了。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当学生早上醒来时,他期盼来到学校;当学生走在上学路上时,他期盼坐在教室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习会帮助他渡过难关;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学习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产生深层的生活激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二是应该带给学生快乐,这种快乐可以体现在评价的结果中,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结果又没有过程的快乐是失败的教育。”[4]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二)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是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科本质是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核心,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学科的基础,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与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有联系的非本质属性。”[5]学科本质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和学科思想与方法三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任何学科都有学科自身知识的特殊性和价值性。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是指学科所具有的全面育人的属性。这种全面育人的属性是由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全面育人的特性所决定的。学科知识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情感和思想的体现及品格力量的外化。在从事知识的研究、编撰、传授和创新活动中,人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也能获得知识所蕴含和表达的智慧、情感和思想,从而使人的整个品格得到提升。
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除了要思考学科本质中的学科知识外,我们还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既要体现学生的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自己的知识;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还要体现校本性,也就是本土化、地域化,即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教学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更要精心设计安排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启发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安排活动。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6]
学科思想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和应用学科知识的思维策略或者模式,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思想与方法才有可能更好地快速地获取学科知识,解决学科知识中的难题。学科思想与方法是学生通过学科活动对所学学科存在的问题的基本认识,对学生思维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科思想与方法在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解决学科知识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才能更好地教学。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就是要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引导,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的知识中学会去提炼学科思想与方法,将知识的简单获得转为思想与方法的升华和概括,使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自觉的、高层次的理解,让学生能真正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学会运用,而不是死记学科知识。所以,只有将学科知识同学科思想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活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没有禁锢自己的思考,从而才能真正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重要的是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基本保障。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在目前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旧是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存在过度关注固定的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所以,我们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就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入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从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源。
因此,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必须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这一点上,要将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这样也许才能回到教学的原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难题。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7]“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8]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就是自学的教育,就是一种学习主体的自觉主动学习。在此,学习主体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受教育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