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要求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提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倡导“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学生的主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提出的“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自觉、自主、自知学习,从学习水平上看,主动学习是“反思性学习”,即自主构建知识和善于自我反思的学习。那么,怎么才能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呢?
由于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和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本质上都是经验与思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反思性学习的操作途径可以借鉴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成果。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一书中提出,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师自传、学生反馈、同事感受和理论文献四个视角来进行教学反思。[10]换而言之,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他人反思和理论文献来进行。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提到,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过程包括:反思性教学的设计、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授课与听课以及反思性教学的评价。[11]
查建军在《引导反思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一文中提出,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有:课前引导学生预习反思、课堂上引导学生随机反思、课后引导学生小结反思、测试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引导学生常用反思,用好反思,学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反思性学习的根本目的。[12]郑兴英在《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文中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在建构知识中反思、在错误尝试中反思、在过程性评价中反思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3]
根据我们对“主动学习”课堂“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自觉反思,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让学生增强反思意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达成新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建立习惯化的反思行为(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和主动的反思。学生形成心理上的“反思警戒线”之后,就会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和意识,一旦学习中有可疑点出现即进入自我反思状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树典型”“立标杆”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二)创设适宜的反思情境
让学生明确一个事实,即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对学习者本人能力的一种“不认可”和“不自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各种细微变化,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氛围,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使反思活动水到渠成地开展。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设置反思问题、开展反思交流活动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让学生明白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自我分析,而是从更深的层次和更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现实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这就决定了学生至少要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的反思技能才能保证反思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第一,经验技能,即学生借助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能力。第二,分析技能,即学生能用描述性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自我分析。第三,策略技能,即学生有能力制订相应的反思策略和具体的行动计划。第四,实践技能,即学生能很好地将反思计划付诸实践。第五,评价技能,即学生能对整个学习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反思日志、试卷分析、探究交流、方案撰写、自评他评等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四)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反思毅力的同学,即使反思技能很强,也很难保证反思活动的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自我反思的“持续性”和忍受痛苦的“坚韧劲”上,而且还表现在学生自始至终“督促”自己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和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上。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设置一些反思障碍,让学生不断尝试,以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五)建立互动的反思关系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要求有一个合作的、协调的、信任的反思环境。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同伴合作,理解和认识就会更深,反思的效果就会更好。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等,创造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互相讨论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
【注释】
[1]Claxton,G.L.(2002).Building learning power:helping young people become better learners(Bristol,TLO).
[2]刘石秀.批判理论视角下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评论,2019(8):23-28.
[3]田圣会.试析反思性学习的目的、功能、特征与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8(20):62-63.
[4]陈建.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高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5]同上。
[6]陈二伟.论反思性教师及其能力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7]葛孝亿.“范式”与“主体”:教育质性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路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2(3):52-55.
[8]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2004.
[9]田圣会,李茂科.试析反思性学习的操作性定义[J].教育与职业,2007(3):70-72.
[10]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查建军.引导反思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中外教学,2019(2):90-91.
[13]郑兴英.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教师,2016(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