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收获与反思
这次探究活动是对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取得了丰富的收获。
(一)转变数学知识学习观,即让知识学习过程成为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形成过程,这也是实现“主动课堂”的重要前提
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是素养形成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知识不是被储存的一堆事实,而是观念与思维方式。倘若秉持僵化、凝固的知识观,并以灌输、训练的方式教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会导致素养的衰减甚至泯灭。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价值正与日俱增。在信息时代,怎样让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素养的形成过程?首先是知识观,不要再把知识当作客观真理或固定事实,而是要使其成为探究的对象和可利用的资源,让知识成为教学探究活动的副产品。
本探究就是让均值不等式的结论形成与证明、平均数的差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同时从不同知识点之间寻求交汇,从而形成数学抽象能力,进而培养成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知识,引导从个人的自我现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解题设计
学生的个体知识,即个体在与学科知识和生活世界互动时所产生的自己的思想或经验。信息时代即自由创造知识的时代,尊重个体自由就是尊重个人的创造知识的权利。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崇尚个体知识已成为时代特征之一。学生的个体知识是其素养的基础、前提和载体。没有个体知识,决没有素养的形成。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知识是发展学生素养的关键。
尊重学生的个体知识,在教学中表现为预留足够的时间,把数学概念的形成、方法的产生、思想的提炼等机会全部留给学生,让学生感悟出来。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推进,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把成功的机会给予学生。这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勇气与信心,从而形成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培养成为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转变数学知识学习的方法,进行深度学习与协作学习
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数学素养。一切知识,只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过程。因此,转变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让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协作的连接。为此,一方面是进行深度学习,让数学知识学习成为批判性思维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要进行协作学习,让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即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
当然,“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数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我们要遵循先进的知识观,并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体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协作学习,引导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则必将实现数学抽象素养的提高和“主动学习”课堂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