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主动学习的相关理论
关于主动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最远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在教育学生时,用提问和反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其主动、积极地找出正确答案。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不能通过移植或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心灵的,教学过程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皮亚杰作为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基于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批判,他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对立是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的对立。皮亚杰强调,活动学习、主动学习,实际上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正式提出主动性学习理念的是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达维,他于1916年提出了这一思想。约翰·达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一种教学经历,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们通过自己构造知识学到的东西要比他们单纯接收信息学到的东西要多,学习效率相对要高。有专家将学习主动性定义为:“学习主动性是指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及其功能。”这里的“主体动力系统和功能”是指由学习需要、自信心和学习情绪情感所构成的,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持久和自主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与主动学习相反的学习行为是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是把学习当作外来的、不得不接受的一项活动。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如表2-2-1所示。
表2-2-1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对比表

通过表2-2-1,我们能明确地看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有显著的优势,即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具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意志非常明确,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形成了学习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更能优化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主动学习”课堂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果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就应致力于“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打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适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其基本做法是:由老师组织安排,将全班学生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并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采取合作学习的优势很多,具体如下。
1.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学生由原来的听讲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机会发表个人意见,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模式由原来教师“满堂灌”转变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感受成功”,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小组总体考核,强化了小组群体的表现,弱化了个体效应,要求成员间必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就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不仅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从组员的发言中获得其他意见或看法,从而不断受到启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此外,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而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往往会有创新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个体提供了展现的舞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有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宽松氛围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人数比较少,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尤其是内向胆小的学生,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焦虑程度远低于面对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组员敢问敢说,畅所欲言,他们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既增加了语言信息,又消除了畏难情绪,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激情,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