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的设想
强调课堂的民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知识的创新,使学生成为快乐思考的主人。让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真正愿意去做的事情,让教师敢于放手,乐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这是非常理想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是很完美的,若要使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成功运用,还需要从教学实践做起。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大好背景下,在学校倡导“主动学习”的有利环境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力求去更多地实践。对此,我对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有如下思考。
(一)基本模式
课堂时间模式:5 分钟课前演讲(课外知识),4 分钟预习检测,1 分钟目标制订,10分钟自主学习,1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总结答疑。
课堂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小组合作。
三大基本操作程序:课前确立方向、课堂展示交流、课后达标测评。
1.课前确立方向
以学案为方向,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同时,由学生自己定设目标,教师审查建议。自主生成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就会不盲动,就会有效果。比如,在“小狗包弟”的学案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课前预习准备。
(1)上网查找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相关介绍。(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初读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个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刻、最能触动你?我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
第二,课堂思考讨论。
(1)默读文章,梳理思路:说说围绕小狗,作者讲述了哪些事?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起伏变化?(默看,勾画)。(2)合作讨论,探究主旨:作者写小狗包弟的用意是什么?(3)诵读课文,揣摩语句: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真情或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第三,课后总结反思。
(1)学完本文,你有哪些收获?(2)学完本文,我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四,课外延伸拓展。
任选一项完成,在每个环节的设立中既要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性,更要指出主动学习的正确方向。
2.课堂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2)个别发言,展示主动思考的成果;(3)形式多样,使主动学习行之有效。
3.课后达标测评
学生自评预设目标达成的情况,互评学习成果,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也切不可一味地依赖学案而让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二)优化分组
建立实施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应高效的课堂小组,最好是基础较好的和基础较差的搭配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小组由老师任命小组长,老师应该定期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分配其职责。小组长要起到监督带头的作用,每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要小组长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定期向老师汇报组内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内要进行评比,小组间也要进行评比,并制作奖惩规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引领学生更高层次的合作。
(三)评价监督机制
实施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评价监督不可少。可以设立几名课代表,一人分管一样,比如成语、病句、文言文知识点、教材背诵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等,学生做不来可以去找他们帮助。晨读、作业、预习、检测也可以分工下去。
(四)集体备课方向
实施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式,备课是关键。备课要实现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统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每篇课文选一个主备人,提前一周集体备课,形成文字,同组老师认真研究、修改,最后定稿。
备课要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讲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核心,体现“主动学习”的方向。
通过校内公开课、每周备课组活动等机会,研究“主动学习”在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实施方案。
总之,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应该以学生的接受、体验、感悟、探究、习得为主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回到学生本身,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师本身。每一位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矢志追求,既是职业尊严的彰显,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学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尽管现在的我只有以上粗浅的认识,但我仍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不断总结,探索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