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去创造的欲望,是推动人们去发明、去创造的“内趋力”。创造动机对青少年创造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很大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努力。

(一)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的含义,扬起创造理想的风帆

说起创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例如,初中二年级是学习物理的初始年级,大多数在“现象篇”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参观前几届学生的优秀小制作、小发明,例如:小孔成像、测力计、浮沉子、变阻器、潜望镜、直流电动机、调光灯等。同时,将这些小制作的功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告诉他们,创造并不神秘,这些小制作、小发明都是创造,甚至用不同他人的方法解题、撰写小论文等都是创造。另外,通过大量的创造发明事例让学生知道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物理问题时要积极尝试创造,争当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二)使学生深刻认识创造的社会功能,志趣创造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创造的社会功能。例如,在学习“光现象”时,让学生知道城市中光的反射会造成光污染;在学习电磁波时,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等的使用会给环境造成电磁波污染;在学习核能时,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能很有效地把物理、技术和社会三者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的爱心,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发明能源”等的创造动机。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物理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