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能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意义重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参与度等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状态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如沐春风,惬意自得;反之,会让学生感到痛苦和焦虑。就学习压力而言,“在一定程度下,压力是动力的来源。但是当压力超过一定的阈限值时,往往会制约主体的发展。”
(一)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
如果学生处于积极稳定的学习状态中,那么其学习热情度较高,学习目标设定明确,学习计划设置严明有序,学习上行动迅速果决,上课认真专注,紧跟老师思路,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学习状态好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就一定好。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评估学习状态时主观性较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学生平时成绩不佳,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踏实努力,学习十分主动,爱问老师问题,勤于与同学讨论学习困难。
(二)维持良好学习状态的策略
学生自身应首先意识到自己不同于任何人的特质,包括自身性别角色、成长环境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针对自己的角色身份、所处的学习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调节策略去有效改善自身的学习状态。如,在缺乏学习意识、学习往往处于低唤醒状态时,可采用情景创设、目标调整、成功体验等动机训练策略来唤醒积极状态。
1.从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习状态
在中学阶段,学生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传统的接受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学习状态的减退。学习状态是具体的,个体在完成不同任务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状态,当学生真正认为自己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能力且取得了进步,才会产生学习效果。中学生可以适当地从外界获得肯定,但也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力量。学生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确立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明确可操作的步骤,这样可以缓解自己的“畏难情绪”。在完成一个任务或取得满意的成绩时,不妨多鼓励、赞赏自己,可以通过买一些小礼物或进行一次娱乐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但仍需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和存在的不足。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需要做到不沉溺其中,及时地总结、反思。
学生应该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新知识生长于旧知识,并能促进旧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学习上的一时挫败并不能说明自身能力不足、自己笨,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全方位发展,要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正确评价。此外,学生还应掌握维持良好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策略,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多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尤其是要注意体育锻炼,好的心态和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好的学习状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识别、减少干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更加专注、坚持、排除干扰。作为一名学生,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不可让一些外界的因素来影响自己的学习心理。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同伴、家长、教师倾诉,请求他们的帮助。
学习是一个缓慢、不确定的过程,学习中的困难是暂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要及时识别、减少干扰,调控好自己的学习情绪,继续坚持学习;要树立长远的观点,意识到目前的困境只是终身学习道路上的短暂的障碍;要反思以往的学习情况,专注于当下的学习任务,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要在反思学习经历中认真体会打算放弃的时候,继续坚持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关注学习过程,将挫折转化为学习能量
在学习中,学生要有目的、有方向。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和考试任务,学生要淡化成绩,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避免完全被动式地接受知识。除了紧跟教师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主动学习。
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帮助。通过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我宣泄,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同时,学生也可以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去挑战、尝试,将挫折转化为学习的能量。在学习中,错误不可避免。学生要有“试误”的心态,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出发,考虑不同的可能性,并从中汲取教训。对于测验、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仅要纠正错误,更需要分析错误的原因,查缺补漏,形成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