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要求基础上,基于对“主动学习”课堂的理解,则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要求。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要求

与以往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目标具有高阶思维、学科本质、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等内涵特征,它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维度上要指向高阶思维,二是内容维度上要聚焦学科本质,三是方法维度上要强化问题解决,四是评价维度上要凸显实践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定上,“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一个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该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知识,如何研究这样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研究,对类似知识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这样才能获得有助于学科素养形成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诗歌《涉江采芙蓉》的教学目标,如果确定为“品味语言,揣摩情感,结合手法,探究形象”,那么这就只是常规的目标设定,课堂聚焦在这一首诗上,优点是把诗歌鉴赏和高考考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开始,就能明确诗歌鉴赏的四个考点;而且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对这首诗的语言、情感、手法、形象等也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只能获得对这一首诗的体验,而对《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普遍情感,以及作者为什么会抒发这样的情感,一般会选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则会探究不足,那就无法深入理解本诗特有的价值,在今后遇到《古诗十九首》中其他诗歌,甚至是汉末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的时候,就很难做到迁移运用。

因此,根据“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将《涉江采芙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涉江采芙蓉》语言和情感的美;(2)能结合老师课前发的学习资料——《古诗十九首》的其他具体诗歌,理解《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普遍情感和本诗特有的价值。

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这一首诗的鉴赏,提升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学习方法的理解能力,促进其知识的持续建构能力,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就是要进行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以后再遇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就可以迁移运用。并且抛开考试不谈,就是单纯地从诗歌鉴赏的角度,通过教材中这一首诗,而引出对其他十八首诗歌的学习,也能够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评价水平,做好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求

课堂问题设计是“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主动学习”课堂总体包含四个基本环节:问题、活动、反思、应用,而我们的“主动学习”课堂主要采用问题导引的支持性教学模式,因此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性是否得以激发并体现。

“主动学习”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科和生活三个基点上,设计出尽量精妙、精当和真实的学科问题。其中,学科问题必须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深处而具有精妙性,学科问题必须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特点而具有精当性,学科问题必须尽量联系实际而具有真实性。最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所有的学科问题还应该构成一个符合学生心理顺序且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

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器,只有具有活动性的问题才是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该环节问题的设置重在激发兴趣,注重情景创设。这就好像优秀主持人的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引导大家进入其所营造的环境。具体要求教师能尽量联系实际,并且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课堂开端。例如,陈颉老师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在开头的创设情景中设置了如下问题。

所谓“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座城送别一个人”,用这句话来形容4月5日这一天,数十万南充市民聚集在街道两旁,为我们南充籍救火烈士蒋飞飞送别的场景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场救火事件中,像烈士蒋飞飞一样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还有与他并肩作战的二十多位战友们!可以说,正是有了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我们的静好岁月。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在第一时间内尽快确定出这样的一份名单,以争取早日送他们“回家”。

由于是在大火中遇难,因此,要想通过外貌特征来辨认遗体的身份,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你觉得有没有其他更为科学准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烈士遗体的身份呢?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确认烈士们的身份?

这些问题既符合学科内容的教学特点,具有精当性,又联系了生活实际、热点事件,具有真实性,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符合“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三)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要求

1.主体性

“主动学习”课堂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内发性。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老师牵着走,学生只会记密密麻麻的笔记,只会听老师所讲的内容,没有自己思考、质疑、合作、沟通的机会,就无法养成他们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作为大教育家,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解决教师没有讲过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重点思考的地方。

“主动学习”课堂是靠学生的主动探究来掌握知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应该把知识的理解放在创设的情景中,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同时,情景要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要充分重视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给学生呈现总的学习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并完成这个总任务,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然后让学生独立或者在小组中进行探讨,并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最后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后去解决问题。

例如,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内容,侯晓老师的教学设计是:通过“什么是智能工具?→智能工具有何本质特征?→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是怎样的?(以手写识别、机器翻译等为例重点学习智能工具中的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智能工具应用领域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链进行一步步螺旋式的推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做好铺垫。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都采用案例教学、游戏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体验智能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奥妙。教师设置课堂任务,通过网络作业发布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达到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的目的。

2.序列性

“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不是单独的、割裂的、随意生成的活动,其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都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够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并且能够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做到教学相长。

这就意味着“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等相关理论,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序安排,老师要进行事先的思考,最好还能先模拟实践。例如,陈慧霞老师在高中物理“电阻的串联及其应用——电压表的改装”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设计了引发学生对串联知识的回顾,思考电阻串联的规律;进而播放视频,结合课件讲解介绍表头,使学生了解表头构造、参数等,为下面的改表做好铺垫;接着是本课的核心活动设计,要求学生会根据G表参数和改表要求,分析、思考改表方案,画出改表电路图,计算分压电阻,修改刻度盘示数;然后在已有方案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自己或他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存在问题;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设计活动——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将G表改成V表,并用标准V对改装表进行验证;最后检查学生的反思运用情况,是否能将知识内化提升,于是设计活动猜想双量程电压表的内部电路图,观察真实电压表的内部电路并计算其电阻,从而巩固串联电阻分压串联规律的知识。

这六个活动设计一线贯穿,不蔓不枝,从理论到实践,从旧知复习到新知猜想,在迁移运用中做到了物理教学从做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同时对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多样性

“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活动。在问题环节,就是要借助问题、任务、话题等来为学生提供动力的支持;在活动环节,就是要通过追问、反问、质问和辩难等手段来为学生提供方法的支持;在反思环节,就是要借助画思维导图、概念图、列表格等手段来为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方法或工具支持;在应用环节,就是要通过实践运用、展现分享等手段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设计出丰富的学生活动,才能让课堂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大力投入,师生从而得到愉快、充实的教学体验。

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让这节课充实而有效果。首先是让学生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其次是用PPT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地图,让学生根据展示的地图,讨论其变化规律;然后是提供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概述孟子的思想主张;继而是要求学生投入感情地朗诵全文;接下来是动笔,按照文言文的常规字词教法落实了难句疏通、重点实词归纳、文言句式落实等知识点;下一步是巩固提升,设计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活动,学生上讲台表演诵读;紧跟着是学生点评、老师点评以及学生归纳孟子高超的论辩技术等环节;最后是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并当堂展示的活动环节。这个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给了学生实践运用、展现分享的舞台。

总之,“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求,重点在于要符合“主动学习”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达成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活动设计上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更多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