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操作性定义

二、“主动学习课堂反思性学习的操作性定义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所谓“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元认知就是人们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与它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

关于“反思性学习”的概念,我国学者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第二种观点,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第三种观点,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第四种观点,反思性学习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它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性回顾,而是深究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因此具有探究、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种观点,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地对自身已有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如环境、情感、观念等)进行不断持续性、批判性地审视、思考、探究和改进,力求调节并完善自身的学习,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的学习活动。[9]

根据对反思性学习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五种观点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反思性学习的,第四种观点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反思性学习的。这些观点为我们定义“主动学习”课堂之下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主动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即学生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以自身学习为反思对象,借助一定的反思途径,通过一定的反思活动来调整、优化、迭代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我学习效能、实现自我成长的一种学习活动。从目的上讲,反思是为了把握学科本质,优化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模式;从对象上讲,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对知识的知识学习;从方向上讲,反思是对已有思考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从层次上讲,反思是本质思维、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