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归宿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把目光投向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认识结构联系在一起,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健全良好人格。
(一)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通过介绍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知道牛顿定律来之不易,以及众多科学家为之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树立学生心中的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介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的光辉业绩,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和对科学家的崇拜走进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提供努力目标,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师要及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能具有强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这种强烈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活泼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必须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曾经了解的惯性问题带到探索其原理的过程中去。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对学生来说,这个难度既是他们力所能及但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