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整合性教学的实现路径
这里,以我关于这一议题的教学片断为例,探讨借助群文阅读整合性教学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路径。
(一)顺推——从“典型题例”中习得“章法”
通过整合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类文本经典题例,学生在做题、悟题中习得“筛选并整合信息”这一模块的核心解题方法。
1.教师根据考点设计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所选五篇文本共同考查了何种知识能力
学生对五篇文本材料及题干设问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后形成整体性结构化理解:“筛选与整合信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表达方式来看,虽然所选五篇文本有记叙类语段、描写性语段、议论类语段、说明类语段,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都是考查“概括”能力的。“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中“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即将题干所需信息与无关信息、冗余信息区分开,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即将筛选出的答案源遵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组合”,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整个流程是一个进行材料检索、摘录提要,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评价等的思维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真实的问题场域——通过个体经验的建构及分享,习得“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型题的概括方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隐性的,如何将高位的概念真正在教学中落地,这是教师必须得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在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学习情境、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打通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属性的壁垒,寻求三者间的规律内核,找到这一类型题的答题要领,是提高学生此类题的解题能力所在。
【试题精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例1(2018.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问:A选项是否正确?( )
结果统计:A选项正确。全班共54 人,有15 人做错,错误率28%。要求学生进行思维的错误追因,从出题者立场出发找出考查的核心知识点和设误的干扰点,从做题者立场出发找到当时思维错误的症结点,并找出应对策略。
学生讨论后经验分享: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表述一般不照搬抄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选项常见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此题考查的是概括式转述。比照原文信息和选项信息,错误的症结点主要有二:一是“始于”与“兴起”两词语意的理解偏差,认为“始于”是“起点”“从……时候开始”之意,而“兴起”是“已经开始并有所发展”之意,不是“起点”;二是对于概括转述后的语句不能正确辨识是否改变原意。
教师补充归纳:所谓“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改换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选项中“诸子之学始于先秦”,是对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的转述,“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是对原文“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则是对原文“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转述,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例2(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文本内容略)
问: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问题诊断:能从文本中筛选出答案源,但不能非常精准地进行转换,概括成所需答案。
学生讨论后经验分享:基本上能找到全部答案源,少数同学信息源有部分缺损现象。问题的症结点体现在将答案源转换成答案的“信息的整合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整合的思路不够清晰,整合的方法不成体系。能由信息源“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改变”概括出答案“在信息的获取方式上:随着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不能由信息源“原有的营销模式……仅局限于……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扩大到……不同的领域,产生更多的利润”概括出答案“在营销、盈利模式上:营销模式多元化,盈利模式多样化”。究其原因,未能抓住隐含信息“营销模式”“不同”“更多”“利润”,并找上位词语“多元化”“多样化”,找“营销模式”对应词“盈利模式”进行有效转换。筛选信息的图示如下: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
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以此产生巨大的效益等。
教师补充归纳:提醒学生应聚焦题干所问,借助抓关键词句法分层概括。本段文字围绕“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业发生的转变讲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信息获取方式、营销和盈利模式。通过摘录关键词法、连缀法和找上位词的转换法组合答案,为了使语句符合逻辑,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删词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传记”
例3(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内容略)
问: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学生根据题干所问很快圈定出信息区主要聚焦在文本的第6~10段。筛选出的答案源为:
第6段:王阳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求理于心……这标志着他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他日后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第7段:王阳明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多项德政,同时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第8段: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王阳明调兵“勤王”……创下以少胜多的奇迹,成就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第9段: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
第10段: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他采取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学生讨论后经验分享:题干要求“分类概括”,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找大维度即从学术方面、为政方面、军事方面三个点位进行概括,也知道将提取出的第6段与第9段、第8段与第10段通过合并法进行合并“同类项”。第一点“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这一点学生都能答对。另外两个点位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抓住了题干“主要成就”,能使用摘录法概括出“推行德政与教化”,但忽略了“使民风归于淳厚”这一表结果、成效的信息,因而未概括出“治政有方”这一要点,不能按照逻辑思维由浅入深、由行为到结果的层递性,故应适当调整语序,将第二点的答案概括为“为政方面:推行德政与教化,治政有方。”二是大家在概括军事方面的成就时,还停留在描述层面,如“成功平定南昌起义和思田之乱”;未上升到概括层面,既然是成功平定叛乱,那就叫“平叛得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例4(高考真题《彩色的荒漠》)
彩色的荒漠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经验分享:通过聚焦题干“戈壁滩”“特点”,大家都能围绕对象“戈壁滩”寻找该对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如“茫茫的戈壁”“黄沙漫漫”“开阔的戈壁”的修饰语“茫茫、漫漫、开阔”,通过视野的宽广度、延展度来写戈壁面积广阔、空旷等特点,后面有两个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其间“偶尔看见”“艰难地”侧面烘托出戈壁滩环境的恶劣,于是借助合并“同类项”法,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来表现“戈壁滩天然环境的恶劣”,而信息源“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中“到处是”则从颜色的角度来表现“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例5(高考真题:何家槐《母亲》)(文本内容略)
问: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学生根据题干所问很快筛选出答案源:
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
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地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完全失神一样地……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问题呈现:这些答案源基本上属于记叙性、描写性语句。需要学生找上位词进行转换,整合能力差的考生有点无从下手。
学生讨论后经验分享:大家对于母亲这一人物表层的性格特征“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基本能把握,对于第二点“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和第三点“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很难上手。但从答案反推回去,其实又能够发现答案的踪迹,比如原文反复提到母亲“想要去看火车,且经常向旁人探问火车的事,一听到火车的声音,就完全失神一样”,由此可知母亲对看火车是极度渴望和向往的,“火车”是一种实指吗?原文中说“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从中可窥知,“火车”隐喻“新事物、新生活”。文中三次出现“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还说“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可知,母亲不能看火车,不是由于他人的原因,她虽然渴望新事物、新生活,但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这道题留给我们的启迪就是,一定不要忽略原文的提示词句。
教师补充归纳: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写道:“我们可以将人物分成扁平和圆形的两种。”扁平人物——指作品当中性格特征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圆形人物——很难用一个特征来概括他的性格,他具有性格多变性。也就是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2016浙江卷《母亲》“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与2016新课标Ⅲ卷《玻璃》“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以及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三道题的题型很相似,均涉及圆形人物性格概括分析题。
3.师生共同构建关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一考点的解题思路
(1)审题(关注题干提示信息和限制信息)。
(2)圈定信息区,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源。
(3)准确组织文字将答案源转化为答案。
①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具有“三性”的特质:答案表述的精确性、规范性和技巧性。
②转化答案“五法”:摘抄法(答案源已经高度概括)、连缀法(答案源信息分散且内容互不包含)、转换法(找上位词语)、合并法(答案源信息内容重复或角度相似)、压缩法(答案源信息结构复杂、句式冗长)。
注意事项:A.筛选信息力求全面、准确;
B.答题过程中往往以上方法交叉使用;
C.语句通畅,注意语序、句式、字数。
(二)逆推——从“答案倒推”中悟得“规律”
通过逆推答案,揣摩出题意图,摸清学生得分不全的问题症结。通过研究答案,关注答题精度,追求概括更精准、更全面。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对该知识的结构化认知。
【试题精析】
设计目的:通过方法的探究和优化,提升概括能力,提高“概括特定内容要点”题的得分。
(1)题型回顾:“概括特定内容要点”题就是根据命题指令去概括。这些命题指令一般包括“原因”“作用”“特点”“情感”等方面内容。回答时先吃透概括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整合转换成答案。
(2)方法回顾:概括题的一般答题步骤。
①通读文本,整体把握;
②认真审题,弄清楚问什么;
③确定信息区,筛选信息;
④整合、归纳筛选出的信息;
⑤转换表述——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3)研究旧题,优化方法。
再读文本,回顾题目参考答案的得出过程,思考:在通读、审题、筛选信息、转换表达等环节,哪些方法还可以做得更好,让答案更准确、全面?
(4)优化方法总结。
①通读、审题,初分角度。
比如,《野店》。根据文本内容以及能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可以初步将答题角度分三个:对野店、对野店的顾客、对店家的情感。
小结:针对这些命题的指令——“原因”“作用”“情感”“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特点”等,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如下的思维角度。
原因:内因、外因(环境、机遇等)。
情感:文本中不同的对象。
方法(途径):问题关涉的对象。
作用:内容、结构、手法、读者等。
特点:由外而内(或由实而虚)。
注意:确定思维的角度必须结合文本类型及结合各类文本的阅读积累。
②筛选信息:分层清晰,逐层勾画,摘录、提炼。
③整合信息:合并“同类项”。
(5)研究和改造答案,教师示范,从逻辑思维层面让学生答案更有层次。
(6)辅以课后巩固练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