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节的创新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主动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重点应落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环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应在传统课堂教学环节上下功夫。现代化的课堂教学,首先应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再围绕问题设计师生、生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引导学生触发反思,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形成新知,并反馈在应用拓展中。简单讲,“问题的提出——活动的探究——过程的反思——方法的应用”理当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目标的预设,是贯穿整个课堂要解决的内容核心。无论学科的不同,一堂课总有预设的目标,总有需要学生达成的解决能力,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态度的实质,是真正能促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
活动的探究,实际上就是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课堂新知和学生能力生成过程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师生或者生生互动的形式,配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道具,逐渐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生成新知,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也是“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过程的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总结和优化,引起学生对新知发现的共鸣,是课堂要达成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炼环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逐渐培养的,而学会对问题解决办法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格的课堂呈现。[12]
方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检验问题解决办法的体现,是课堂要学生新知获得的评价环节。应用新知,拓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应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是检验和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环节,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形成的反馈。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问题、活动、反思、应用”的新型课堂环节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整个课堂紧紧围绕问题解决的目的展开,以问题导引为主线,师生合作活动为组织形式,用问题情境实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用问题解决实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用问题反思应用实现“促进学生自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