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主动学习”课堂模式“N”个特性

五、学科“主动学习课堂模式“N”个特性

中学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科课程分类实施教学的,由于不同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方法、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主动学习”课堂实践运用中,依据各学科具有的不同特点,也就形成了“4+N”中的“N”个学科个性特征。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分为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五个学科进行类型特征分析。

(一)语文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个性特征

“高考语文科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语文的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将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谈语文课堂的个性化特征。

1.鉴赏点评互动化

语文学科素养须从语文学习内容的维度来认识,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4]其中,“主动学习”课堂体现了鉴赏的互动性,如易俊在《祝福》一课的课堂上,谈到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反应,学生提到两次“可恶”“然而”,并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到前后两次“可恶”指代的内容不同,“然而”后面的标点符号即省略号带给自己的思考,第一次“然而”后面的省略号带来的转折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二次“然而”后面的转折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抓她回去,理所当然。这样的分析回答很是让人吃惊,易使老师作出“同学们关注到了细节和标点符号带来的情绪传递,这样就有了思维空间,情感的变化”点评。这种肯定式的点评,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启发,使其更大胆地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从而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

2.表达分享自主化

“主动学习”课堂提供给师生更多表达分享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更恰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多元化和互动化。如,语文组冯小琼在其议论文写作课上的教学案例《神奇的绳子》。

问题探究

任务:以“绳子”为点,构思立意,创意表达。

子问题1:由绳子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联想。

子问题2:由绳子,引导学生与教材的关联。

子问题3:由绳子,引导学生与时政热点的关联。

(链接资料“中美贸易战事件”和“范××事件”)

子问题4:让“绳子”走进高考作文。

让学生借助问题和情境设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围绕“绳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多维度立意。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历史故事到社会生活再到时政热点,老师在其中适当点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数学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个性特征

1.感受体验情境化

“以考定教”,数学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高考数学的试题情境可分为课程学习情境、探索创新情境、生活实践情境三类。数学课程学习情境包括数学概念建构、数学原理习得、数学运算学习、数学推理学习等问题情境,关注已有知识的基础和准备程度;数学探索创新情境包括推演数学命题、数学探究、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问题情境,关注与未来学习的关联和数学学科内部的更深入的探索。这两类情境是考查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抽象的重要载体,指向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素养和数学探究素养,为高校选才提供关于学生应对大学数学学习准备程度的依据。数学生活实践情境需要考生将问题情境与学科知识、方法建立联系,应用学科工具解决问题,关注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的关联,是考查学生数学应用素养、理性思维素养和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5]数学组原坤老师的“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数学情境教学设计,如表1-3-4所示。

表1-3-4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数学情境教学设计

数学组原坤老师通过生活情境中的实例探究,归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并在此过程中感悟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周密、收敛发散的思辨能力。之后,通过变式训练,学习利用两个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正向和逆向的数学抽象方法,培育数学抽象素养,形成具有目标意识、结构意识、化归意识的数学思辨思维。

2.抽象探究模型化

在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高考数学考查的学科素养提炼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和数学文化。“主动学习”课堂就有数学建模的特性。

数学组周先华老师的“在数学讲评课中引发的思考”课上就是“主动学习”课堂的典型探究。

数学结构就是组成数学学科的各个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而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理解为是结构的“结构”。对高中数学的结构与体系的认识,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要认识高中数学的结构与体系,就是要在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需要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条件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一些零散的、相对独立的数学概念与规则、数学命题与模型和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整合,使得它们形成具有联系的、动态且相对完善的数学系统。这也正是抽象和认识数学知识的结构与体系的重要时机。

例ΔABC中,已知,则ΔABC的面积为( )。

(A)+2 (B)+1 (C)-2 (D)-1

分析: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及公式S=bcsin A求出结果。这是已知两边及夹角求三角形面积的通法。结合初、高中已学内容,在评讲中梳理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各种方法。

令Δ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ha表示边a 上的高,R、r分别表示ΔABC的外接圆、内切圆半径,p表示ΔABC的周长的一半,则

(1)

(2)

(3)

(4)S=p·r;

(5)S=4R2 sin A sin B sin C;

(6)S=(海伦—秦九韶公式);

(7)三角形的面积向量公式:令CA=a,CB=b,则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可以度量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这样的梳理,让学生构建起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平面向量、三角形的三内角、三边及周长与面积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从一个简单的求三角形面积问题的研究出发,梳理相关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认识相关的数学知识结构与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英语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个性特征

1.英文阅读主导化

文字类学科,阅读是关键。英语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阅读可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师生活动进行阅读的主导化探究。

英语组徐淼老师的“主动学习”名师展示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英文报刊——Teens,培养学生在报刊阅读中获取新闻、故事报道主旨的能力,并学会选择、欣赏好词和美句。徐淼老师首先让学生分享读书报告,并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带领孩子们欣赏美词佳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分享、合作让学生找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动力及自信心。然后,徐淼老师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互相挑战,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后,徐淼老师又采取让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方式,缓解传统课堂中学生的焦虑感,从而激起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实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提高的目标。徐淼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同时通过老师对报刊阅读中阅读策略的分析及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

2.听说读写情境化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英语科的考查情境主要通过主题语境构建和体现。[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三大主题语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其下又包含若干主题群,同时列出主题语境的内容要求。[7]

英语组夏静老师在处理一节新课时将听说读写情景化。首先,她在引入环节使用了一个关于“多莉羊”的英文视频导入话题;其次使用了“Guess Who”的游戏,采用了“多莉羊”和“克隆猴‘中中’‘华华’”的图片,使学生的兴趣有所增强,并在此提问学生:“If you had a cloned teacher,how would you feel?”最后,采用了一则漫画,提问学生:“If you had the chance,would you like to clone another you to help you with your homework?”这一轮,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高,课堂氛围也更轻松愉悦。很明显,最后的漫画图片更能直接导入本课主题,也为后面讨论“克隆人”的环节提供了铺垫。

(四)自然科学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个性特征

自然科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涵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关键思维等维度。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代表知识的内化,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关键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必备品格。[8]《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9]《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侧重于实验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是指能够理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担当和责任感。[10]

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的学科特质,究其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均蕴含在实验过程中,因此,自然科学学科“主动学习”课堂应以此为切入口进行个性化研究。

1.实验过程自主化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探究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学习”四环节,实现

了学生实验过程的自主化,促进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反思与评价。物理组陈慧霞老师的“电阻的串联及其应用——电压表的改装”的实验方案,如表1-3-5所示。

表1-3-5 “电阻的串联及其应用——电压表的改装”的实验方案

2.报告分析主动化

学生在物理课上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主动认真分析“电阻的串联及其应用”(新课程教科版选修3-1第二章第3 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弄懂了电阻的串并联规律和电表的改装,并通过实验报告强化对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对电表量程的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电路模型的建立等内容使串并联知识得以拓展。

(五)社会人文学科“主动学习”课堂的个性特征

政治、历史和地理是社会学科的三个重要分支。针对社会人文学科,“主动学习”课堂应解决三个关键能力:一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涵盖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实践操作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信息转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思维认知能力是学习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政治、历史和地理践行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材料信息提取和分析信息数据两个关键点,因此“主动学习”课堂应从以下两个切入点进行探讨。

1.材料实证主导化

材料实证是对政治、历史和地理等社会学科教学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科学辨析。下面以历史为例说明社会人文学科“主动学习”课堂材料实证的主导化。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但是历史史料汗牛充栋、真伪难辨,是历史学家的主观思维活动。史料教学又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本学科除应关注史料的辨别外,还应关注历史事件要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内进行。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历史研究都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的控制。”[11]同时,还应关注历史学家的态度与立场。正如恩格斯所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所说,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2]我们历史课堂中的亮点就是精准史料的选择。

2.理解分析情境化

理解分析是指对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学科知识理解”,是指将事实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用新情景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自主建构并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历史组李敏老师的“童心知‘道’——宋明理学与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案如下。

童心知“道”——宋明理学与儿童教育

材料一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无益之事,不可为。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

——朱熹《童蒙须知》

材料二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难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矣!”

——王阳明《训蒙大意》

材料三

明朝仇英的《村童闹学图》,如图1-3-2所示。

图1-3-2 《村童闹学图》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朱熹与王阳明在蒙学教育上的不同点,并对此给予简要评价。

通过设计新情景比较王阳明和朱熹在儿童教育的不同和评价,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和高考重点,同时培养其思辨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使用材料三明朝仇英的《村童闹学图》,显示文献史料和图片史料的相互印证,说明该时段儿童教育的状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能力。中学生通过经典高考题和新情景重新理解史料、辨别史料,进而拓展历史认知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