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动学习的几个误区

四、关于主动学习的几个误区

(一)主动学习=自由学习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不少老师却把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学习之间画上等号。课堂从原来的“注入式”走向“放羊式”,从形式上好像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效率却非常的低。

主动学习恰恰是不自由的。完全自由状态的学习,不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有目标、有谋略、有自信、有内省、有视野的学习,并非完全倡导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忽视教师在主动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

没有教师,虽会有学习,但不会有教学中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能力水平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是相互成就的。

(二)忽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和形成主动、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人误解在新课改中只能使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忽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并且在一线实践教学中,这种观点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将传统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一味贪图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对接受学习三缄其口,从而忽视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正如陈佑清教授所言:“学习方式变革不应是简单放弃某种学习方式(如接受性)或固定使用某几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观点。”

(三)注重看似主动的外在形式,轻视主动能力培养

美国的一位大师级的心理学家、著名的教育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察:“许多学生似乎只是学校的参观者或者观光客,他们走马观花地接触一下各种知识和思想,没有深入的理解,也不曾全心全意地投入。”

这种感觉就像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观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一样。导游带领游客们在此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会介绍雕像的高度、完成的时间和使用的石料,会指着雕像手臂上清晰可见的血管,赞叹雕像的精致。游客们还没来得及证实刚刚听到的这些信息,还没来得及仔细端详一下大卫,就听见导游催促:“我们该走了,今天我们还要参观好几个博物馆。快,跟上!”

这种观光客似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你别管我,我也不会烦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成了真正的观光客——从不参与,从不激动,也从不选择……他们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就像是来参观别人上课一般。这样的学习,很显然只有脑的参与,没有情感卷入,也没有个人意义,没有和人的整体(知、情、意、行)发生联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导致在尝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设计和训练;在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作用,上课质量不高,形式的改变和“热闹”表现于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低效益状况时有发生。

总之,主动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实探讨。主动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也在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种种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统一,使学生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