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学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将其定义为“对教师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使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做出的精心安排”;也有将其定义为“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所进行的设计。而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课前分析与计划。根据其所包含的要素,可以将其定义为: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订教学流程,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这些定义的表述虽然有差异,但内涵是一致的——都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

“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常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要求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是以完成自己“教”的任务为目的,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在学生“学什么”及“怎么学”上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做好“幕后的推手”和课堂的引导人,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设计的备课量更大,思维要求更高,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上要做的功课也更多,而且对自己教学特点的自省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堂上不能喧宾夺主,要始终保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体现教学设计应有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环节、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构成要素。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科学性、差异性、完整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

科学性是指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等科学理论,并非教师随意为之。差异性是指虽然教材相同,但是根据学情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不同。曾经一度盛行的“同课异构”,其本质就是对同一节课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切入点不同,重难点不同,教学活动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老师上同一节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不符合教学实际。完整性是指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是完整的,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落实,即使是最后的反思评价环节,虽然在本节课上不能预设,但是为了下一次上课效果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可行性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情景、教学设备等,以保证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常规教学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要更加关注有利于教学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之所以要进行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是因为我们很多教师长期以来一度习惯于使用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依据,和教学设计在很多要素上也有相同点,比如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所以,甚至有部分老师把教案就等同于教学设计,但这种认识,忽视了教学设计重点应该是分析依据、理由、策略、思路,它不需要像教案写得那么细致,也不需要把教师语言锤炼得那么精致,更不需要把课堂上师生的发言内容都预设清楚,就算是板书设计,都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上还有随机生成的部分,不能完全预设好。

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你对教材、课标、学情是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有据可循,用了什么教学理论,为什么要这样上课。如果教学设计的理论性、科学性不够,那么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方面也就会显得欠缺;同时,在促进老师发展、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老师做研究性教师,以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共同提高上都会显得不足。

“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不仅要精心备课、全面分析教材和学情,还要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引领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批判、质疑、沟通、合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