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

(一)学生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是主体性概念的具体化。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就表现为:能够对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能够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创新,能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过程是交互的、双向性的,而不是单向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指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态度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所以,每个学习者对同一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一样的,但是学习者可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