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整合性教学的策略

二、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整合性教学的策略

何万国先生认为:“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策略主要有意义化、实践化与自动化、结构化、自主探究化、规律化与策略化。”现具体以高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一考点为例,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为议题进行组元,通过学习内容的整合,实现关于这一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打通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关于这一议题的共识性规律,在相互印证中引领学生“识路入情”,走入知识内核,习得这一议题相关的解题方法及策略,提升相应解题能力。

(一)总体构想

为了避免教学中由于缺乏整合意识而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学习,需要从任务情境出发,站在整合的视角,围绕涉及语文学科核心能力及高频考点的有结构、有联系的核心概念和模型——大概念来进行教学路径的优化,设计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必须深入探究“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上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对现代文阅读三种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这一模块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并能在考场真实情境中规范得体地运用。

1.立足语言文字本身探求教学内容确定的理据

通过四个课时来逐一完成预设任务。文本的选取与组元力求表现“贯通”和“联结”的阅读路径,所选的这五则材料(见本文的例1~例5)的分组与结构,是经过整合后系统设计的结果。在考点上有一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出三种不同文本类型在阅读路径上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方法。通过议题的牵引、目标的导向、文本的架桥、问题的驱动,提供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在内的学习环境,实现文本间的相互启发,让学生更有可能在各个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多层次、多层面、多角度地相互印证,助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或“共性规律”。

2.立足学习规律寻找教学设计的理据

分两个板块四个课时来完成教学工作,第一个板块,通过学生的做题和悟题,归纳概括的常见方法;第二个板块,通过研究答案,追求概括的更精准、更全面。

第一课时(认知水平加工说):前置作业,诊断学生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一类型题答题过程中现有的真实问题。

第二课时(侧重贯通性联结):针对学生现有问题,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为议题进行三种文本的材料组元,并将材料以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课堂上通过个体经验的建构及分享,在视域融合中整合生成方法性、过程性的经验,最终习得“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型题的概括方法。

第三课时(侧重体验与建构):“概括特定内容要点”能力提升。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经验才能经得住考验。学生在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整理、积极参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答案,寻找解题维度,让“概括”更准确、全面。

第四课时(侧重分层强化):课后巩固,借助习得的方法,在做题的具体情境中对问题的再发现、再诊断,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全面把握这一模块学科知识的本质联系,集中火力聚焦解决,提升强化,将学到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二)建构的理论依据

1.阅读的“结构化”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解码,从书面符号获得意义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进行结构化的认知,对最后的达成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指出,在信息加工方式上,“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一般体现在是否能以“结构化”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个体的阅读过程中,信息的结构化加工是实现有效阅读和深度理解的必要条件。与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于结构化处理的空间和环境。群文阅读的精髓,就是对多文本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结构。

2.系统论

系统论由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

3.认知心理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加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加工程度越深,学习的效果越好。

4.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比格斯的SOLO分类理论,都强调了教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杜威认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杜威着重强调问题之于思维的重要意义,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