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能引导学生自觉获得知识

二、主动学习能引导学生自觉获得知识

(一)知识的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分类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布鲁姆教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建立是由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的大学考试专家们提出来的,并以布鲁姆为首的编写委员会经过反复探讨再陆续发表出来,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知识的分类,如表1-2-1所示。

表1-2-1 知识的分类

(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或许我们认为,学习可能就是A到B的过程,简单而直接。但是,真实的过程要比想象的复杂很多。老子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真正了解知识全貌的人,怎么可能单靠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呢?“言者不知”,表达出来的知识,实际上已经损失了一半。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习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个人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通过感知、领悟和推理等过程对知识进行归类,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建构者。“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传统知识传授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比较,如图1-2-1所示。

图1-2-1 传统知识传授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比较

(三)引导学生自觉获得知识

1.主动学习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主动学习一定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它需要学生养成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学习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供遵循的培养模式,告诉你第一步应该怎样、第二步应该怎样、第三步应该怎样,每个学生都按照这个步骤去做,进而获得知识;主动学习也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然后学生一成不变地去实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就能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永远无法穷尽学生可能碰到的所有学习问题,自然也不可能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策略。因此,持续有效的主动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掌握一些解决学习问题的有效策略,而在于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形成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主动学习”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碰撞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主动学习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主动学习者首先要有学习的心向或意愿,二是主动学习者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学习内容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用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用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身拥有清楚的学习目的,能够独立地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地进行学习监控和学习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将影响主动学习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积极面调整到最佳状态,能自觉自愿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知识、能力、体验等,最终导致思想的升华、智慧的凝聚和行为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