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三、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状态情况分析

按照现在的教育制度,高考仍然是所有学子迈向大学甚至今后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步。相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而言,高考从某种意义来说,仍是较为公平和合理的选拔制度。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前觉得学习应该比较轻松比较简单,但是一旦进入高中,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除了学习时间、难度、强度的增大外,还有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压力。因为家长、自身、社会在很多时候都在给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暗示,“你只有考上好的大学,你才可能会有更好的未来”。而考上好的大学的前提就是高中阶段一定要有好的学习状态。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学生自己、家长的心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竞争也就是非常残酷的,即使是其中的成绩优异者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了解高中生的学业压力现状,帮助他们更好地减轻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这也是家长、老师、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方法情况分析

学习方法及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会因个人的学习习惯而出现各种不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观察与分析,找出适用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且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及时纠正学生之前在学习方法及策略的选择和采用上可能存在的错误,就可以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可以让自己体会到学习其实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来看,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集中在反复记忆和大量的习题练习上,而且大都带着一些无奈和强迫自己学习的情绪和“老师上课讲得很好,但是有些知识就是想学也学不会”的无力感。倘若长期以来学生使用不当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就会让学生失去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失去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力,严重的甚至会有厌学的倾向。

(三)学生认知情况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开展的学习准备是指他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对新的学习知识的一种适合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准备状态,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知识准备与认知发展情况准备。这说明了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就是新的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内容,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去揭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的生长点,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形成思维能力。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目前已达到的发展水平,更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作为教学的基础点,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提升点,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在发展的前面,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的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并且进行准确的判定。如果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得太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自然就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止步;如果将学生的起点定得太低,也会脱离学生的学习水平,造成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得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一些无效的劳动。如果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如果能比较准确地判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旦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就应该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可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除了要具有原有的知识准备外,还应该要具备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并且引导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求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才可能学得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