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重建历史认知的深度

三、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重建历史认知的深度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3]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虽有本质区别,但在认识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交错进行的。如对一个历史事件,基本内容包括内部结构,即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要素,重要内容还包括其外部联系,即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要素。

人们在归纳历史结论、论证历史结论时,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廖盖隆等认为:“‘论从史出’是针对‘以论带史’的偏颇而提出的治史口号。‘史’指历史资料,‘论’指分析史料得出的结论。它要求史学工作者尊重历史事实,详细占有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4]

蒋大椿等认为:“‘史论结合’是一种处理理论与史料关系的主张。主张者强调,所谓史论结合,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历史实际相结合,就是理论和反映历史实际的史料的统一。……‘史论结合’是针对‘论从史出’提出来的,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强调理论指导在治史中的地位。”[5]笔者认为在高考题中,最能体现历史解释的题为42开放性试题,它考察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例1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根据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描述,分析其特点。

(2)评析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材料,笔者拟定的答案为:

(1)特点: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带半殖民地色彩;公共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近代化色彩浓厚;社会秩序良好。

(2)示例:文中作者将租界描述成祥和自由、先进的领地。

我觉得应该辩证看待该描述(一般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论证: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

例2 杜甫《忆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注: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根据材料并结合唐朝的史实,从以上唐诗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唐朝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答案略)

陈寅恪“以文证史”,本题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择,让学生在唐诗中发现历史问题,并且通过安史之乱前后的阶段特征让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历史问题。本题也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历史认知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