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反思的内涵
2025年11月22日
一、“主动学习”课堂反思的内涵
反思,通常意义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对自身行为以及认识的批判性思考。它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方面的阐述,如在中国古代《学记》中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学”,即通过内心的深刻反省而达到“致良知”的学习最高目标。还有如“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不疚,夫何忧惧”等,这些都强调个体不断自我审视、剖析以促进自身发展。
在西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思考。这样反思逐渐纳入元认知的范畴。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所以学习本身就具有反思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是成都玉林中学特色课堂——“主动学习”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习时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特指在教师问题导引下,通过合作探究、参与体验,学生主动对完成思维过程与知识内容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是对已形成的学科知识、方法和思想、价值观,自我观察和反复思考,并不断总结、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价值观的思维过程。
国家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上也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反思”是在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