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转型与变革
(一)学习方式变革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学习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其本质上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一种认识方式。作为反映学生独特认识方式的学习方式,也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每一次教学方式的变革,都衍生了与其相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把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教学方式转型成功与否,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传统上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学会如何高效学习才是时代趋势。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型与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学习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用的。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转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变革主要是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主动、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理解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方式弊端,进行了精准改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主动、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200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在相继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都指出,要改变现行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认知精制理论的研究表明,如果信息要在记忆中储存下来,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便必须从事对某种材料的认知重组或精制。主动学习也就是要努力实现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从封闭性学习向开放性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使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个体的价值。
(三)主动学习促使教学认知的转变——由“教”到“学”
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学习目标也就无法达成。只有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移到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教育要培养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才会真正形成。
主动学习体现了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自觉反思和彻底批判。主动学习为学校里的学习革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指出了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有力地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创新行动,使我们在教学认知上实现了由“教”到“学”的范式转换。我们的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尝试从“直接教学”到“问题教学”的转变,从“无疑教学”到“问题教学”或“质疑教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