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反思评价
本节课抓住“望”字,一词立骨,选择杜甫的四首带“望”的诗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诗人在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遭遇下“望”的情感变化,体会变化中的“不变”,深入理解杜甫深沉情感和伟大情怀。
从教学效果来看,整个教学学生参与度高,目标达成度也较高。首先,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在读、说、写三方面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并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从而理解诗歌情感,感受作者情怀,训练学生能力。其次,教学重点突出。本课教学内容聚焦度高,议题具有可议性,学生能较好地投入课堂,深入思考。教学重点在“品杜诗之情”,通过分析前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总结出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为阅读后两首诗歌提供方法路径,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开放有活力。最后,课堂结构完整,导入环节和结束环节都是一段富有情感和文采的文字,教学在配乐诵读中开始,在深情诵读中结束,学生的情感在课堂结束诵读时已经得到升华,整个设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但本课尚有不足之处。首先,课堂氛围与文本情感基调不够和谐。后两首诗歌情感深沉,尤其是《登高》一诗,“悲”字贯穿全诗,但教师课堂上的情绪却比较高亢,没有很好地融入文本,从而让课堂情感氛围和文本情感有一定隔离,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情感。其次,“品杜诗之情”环节中教师总结的表格内容呈现较多,重点不够突出。
总之,本次群文阅读旨在加深学生对杜甫、杜诗的理解,也让学生得到能力的训练和“家国情怀”的熏陶。整体上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优化。
【专家点评】
(1)回归语文本体,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即是基于语言文字运用,指向人文素养提高和精神成长的课程。本设计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素养两方面,体现了语文本体的回归。学生通过学习杜甫四首诗歌,感受诗人情感和情怀,旨在通过阅读经典,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从课堂形态上看,设计者也在有意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教师让位于生,变讲为议,课堂开放有张力,师生互动有活力,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议题选点巧妙,教学内容聚焦
这节群文阅读课,选点巧妙,抓住“望”字,一词立骨,教学内容比较聚焦。所选四首诗歌均是律诗,都是写景抒情之作,且都是杜甫的经典名篇,因此是研究杜甫的重要材料。但四首诗歌也有不同的地方,除了作者年龄、经历和写作背景之外,最大的不同点是所望之景和所抒之情不同。因此,通过“望”来探究杜甫不同时期的情感,一个“望”字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3)环节自然流畅,活动层层推进
活动设计有梯度,学生思考有深度,课堂内容有厚度。首先,导入环节的配乐诵读奠定了整个课堂的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投入课堂。其次,学生在说、读、品、悟几个活动中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对杜甫其人、杜甫其诗、杜诗其情、杜诗其魂进行品读讨论,达成了教学目标。最后,补写对联,一方面检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杜甫情感情怀的深入理解。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深入,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一首杜诗,千年历史。读不完的诗圣情怀,思不完的语文教学。总的来讲,这节课既是和杜甫的一次深入对话,也是对群文阅读的一次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