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反思的特征

二、“主动学习课堂反思的特征

(一)自主性

学生是课堂“反思”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思考,重构自己知识体系与认识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是设计问题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真理、总结规律。课堂反思是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活动,它建立在学生内源性动机“想学”和付出努力并坚持学习的基础上,一切外在的干预都无法代替学生本身的反思地位与作用。

(二)批判性

学贵有疑,贵在自我批判。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简单再现,而是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解决困惑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要对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认识与方法,以及自己的思维过程本身持批判态度,敢于打破成见,并通过客观分析、推理求证形成新的结论与认识,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与超越。

(三)探究性

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通过反思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挖掘现象事实背后的本质规律,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检讨自己态度情趣方面的缺失,关键是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是不断思考、总结、拷问,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课堂反思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充满探索性。

(四)发展性

反思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水平的提高,还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不仅要聚焦完成当堂教学任务,还要在学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上下功夫,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