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组成合作小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二是由老师进行分组。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一般采用第二种。分组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即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相互搭配,3~5人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以期达到同组之间相互带动、共同提高,不同组之间公平竞争的目的。组成小组后,教师任命一位同学担任组长,这位同学须具备下列特质:成绩较优秀、有责任心、善于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二)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明确小组各项学习目标及各组员职责
当小组确定后,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组合,才能营造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指导组长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对组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使每一个组员都有事可做;在小组讨论时,要给每个组员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小组代表汇报时,要使每个组员都有相对均等的机会。
为使全体成员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小组长可实行轮换制。教师要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如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的任务。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科学有效的评价对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是使之良性发展的“催化剂”。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并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合作学习的评价形式既可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也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还可采用等级评价、分数评价、评语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