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结合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孙立立《普通物理反思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人对反思性学习特征的研究,我们认为,“主动学习”课堂之下的反思性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自主性
反思性学习能够改变常规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二)发展性
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常规学习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探究性
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学习活动,而且要通过恰当的学习策略,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问题,智慧地解决问题,从而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获得新的发现。
(四)创造性
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厘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间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活动,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
(五)自反性
从时间角度看,学习中的反思通常是对过去发生过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反思,即反过来对先前的学习进行思考,通常表现为回顾、复习、总结等。从程度上看,反思性学习通常是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先前的学习状态、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从而站在更高、更新、更广的平台上看待自己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反思是自我革新和自我再创造。
(六)批判性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学习者在不断怀疑、审视、批判、否定和改进原有思维和认识的基础上,推动自己的认识和思维螺旋式上升,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达到对自身思维和认识过程的控制。反思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摒弃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养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和习惯,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