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品格志趣为人文主题,第25课《诗词五首》中编入了杜甫的《春望》。笔者结合群文阅读“1+X模型”进行教学设计,以时间为经、情感为纬,选择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内容带“望”的诗歌进行群文阅读。抓住“望”字,一词立骨,探究杜甫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代背景,自己在不同的遭遇下“望”的情感变化,体会变化中的“不变”,深入理解杜甫的家国情怀,理解杜诗之魂。从单篇课文上讲,通过本次群文阅读,加深学生对杜甫、杜诗的理解;从单元人文主题上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得到高尚志趣的熏陶。
文课选用《望岳》《春望》《登高》《登岳阳楼》四首诗歌。这四首诗歌均是律诗,都是写景抒情之作,并且都是杜甫的经典名篇,因此是研究杜甫的重要材料。但四首诗歌也有不同的地方,除了作者年龄、经历和写作背景之外,最大的不同点是所望之景和所抒之情不同。其中《春望》是杜甫早期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写于公元736年,身处大唐盛世,北游齐赵的杜甫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自己的凌云壮志,本诗学生在《语文》(七年级下册)学过。《春望》为本单元课内诗歌,是杜甫45岁在安史之乱第二年困居长安时所作,作者目睹了沦陷的长安城内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写下这首五律,深刻地表达了对国都沦陷的悲痛,对战火中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白头搔更短”的悲叹。《登高》是诗人漂泊夔州时的作品,杜甫时年56岁,离家万里,衰朽多病,孤苦飘零,在本该亲朋相邀,把酒赏菊,登高祈福的重阳佳节,他却孤独而悲伤地登上白帝城高台,面对苍茫天地间满山纷飞的黄叶,滚滚奔腾的长江,悲叹飘零身世,抒发忧国之情。《登岳阳楼》是次年作于岳州,风烛残年的杜甫登上仰慕已久的岳阳楼,望见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想到国家四分五裂,外族入侵的现实,不仅老泪纵横,失声痛哭,为自己,更为他心中永远的大唐王朝和黎民百姓。眼前江山,心中国家,整首诗沉郁顿挫,抒发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在四首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有所不同,如果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可以理解为“豪”“痛”“悲”“忧”。但不同中却有一个相同点,即诗人在任何年龄,任何处境中都爱国忠君,心怀国家,情系黎元。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杜甫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杜甫的情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