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前提下的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一、基础教育改革前提下的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都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方法及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相互合作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少美术教师意识到该问题,将“互动”这一环节纳入了教学过程。但一些互动环节显得程式化,甚至无法促成教学,形同虚设。那么,何为“师生有效互动”呢?师生有效互动就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师生的教学交流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衡量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师生之间互动频率的高低,而取决于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程度以及认知态度的是否改观。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师生互动?

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得精心地设计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得使教师的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生活与活动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基础教育改革前提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既体现在师生的互动关系上,更体现在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观念上。

如今,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因此,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

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更新,还要从自身的角色更新。首先,作为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播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前的美术教学形式大多采用的是一种老套的传统的教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整个课堂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学生只能将想法压在心里,教师只是一种教学的机器。这一切既不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也不能使学生健康发展。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该是美术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作为美术教师自身只是一种对传统知识的再传递,而且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也是相分离的,但在教改后,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而且还要从事教学的研究活动,因为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线,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对此加以研究与探索,就能增进课堂的质量。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只有唤醒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感受美术的魅力,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去发掘未知的新事物,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性格,才能激发他们大脑中最积极的最有创造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

优化美术课程结构,拓宽美术学习和运用领域,加强美术的功能性,是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就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在方法与手段上响应了基础教育的原则,并以自身课程的特殊性加以改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的本体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特殊性的一面更应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伙伴,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求职中的“伙伴”。在这种关系下,让美术课堂成为一种活跃的“自由”释放性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自己的潜能才能释放,而不是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学习,形成一种“师推生进,生创师新”的有机整体,学生自身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性才能得以施展,真正成为一种新世纪的互动课堂。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互动性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所真正要求的,也是新世纪教学新条件下社会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