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抱怀守望 立德树人——甘肃省古代文学教学研讨会欢迎辞(代前言)
上 编
研究型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一、教学指导思想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读后
一、独特的编写体例与编写目的
二、突破常规的文学史观念
三、新观点的汇聚
余 论
高品化育 身教引领——霍松林先生古代文学教育思想探幽
一、知能并重,能为旨归
二、教研结合,以教为高
三、学以致用,应用为先
四、专全融通,精要为本
五、高品化育,身教引领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教改实验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背景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第一阶段:制定课程改革方案
(二)第二阶段:综合教学改革措施、步骤和研究
三、教改阶段教学效果测试
四、教改过程中的思考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教学设计中的文体演进与衔接问题
一、文体的演进与衔接:以四言诗与赋为例
二、当代“百城赋”文化现象与人文始祖公祭文中的四言诗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以“效陶诗”为例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论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通识课堂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李白及其作品专题讲解为中心
一、作为历史人物的古代文学家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心目中的形象
二、古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专题讲解在高校人文通识课教学中的困境
(一)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作家的误解
(二)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误读
三、现阶段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高校人文通识课教学中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程度
(二)加强有效互动,及时纠偏正误
结 语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现状
二、道德的核心要义
三、古代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心得——以先秦两汉文学教学为例
一、遵循教学内容特点,打通学科界限
二、寻找专业与生活的契合点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四、借熟知知识引出新知识
“翻转课堂”:大数据时代明清文学史课程的机遇及反思
论高校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以“中国近代文学”为例
多年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点心得
一、讲出原汁原味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粹
二、以点带面,以学术文章为载体讲传统文化专题
三、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四、适当布置作业,督促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兰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古代文学类创新项目的现状与展望
一、兰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古代文学类创新项目概况
二、兰州大学本科生古代文学类创新项目存在问题及展望
“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个性化”与“素质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萃英学院人才培养为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举措与成效
三、改革经验及启示
(一)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注重“拔尖计划”内涵建设,构建“个性化”“素质化”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化育人
下 编
古代咏七夕诗刍论
一、同题共作
(一)一般的同题共作
(二)应制同题共作
(三)同韵与分韵同题共作
二、拟古与唱和、赠答
(一)拟古
(二)诗的唱和之作
(三)词的唱和之作
三、和韵与次韵
四、组诗
(一)民歌中唱七夕的组诗(组歌)
(二)文人咏七夕的组诗
(三)词作中的“组诗”
五、“鹊桥仙”等词牌下的作品
六、其他以“七夕”为题的诗作
(一)以“七夕”为题之作
(二)与“七夕”相关诗题
(三)以“乞巧”为题的诗作
七、以“七夕”为题的其他词作
中国文人的精神天堂——桃花源——浅论桃花源的接受与影响
一、桃花源模式的雏形
(一)神话与传说中的原始乐园
(二)《诗经》中的理想家园
(三)诸子们的大同世界
(四)汉代文人的桃源梦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构想
三、唐宋文人对桃花源的接受
(一)唐代文人的桃源梦
(二)宋代文人的桃源梦
四、唐宋以后对桃花源构想的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大、小传统视野下的夏商周三代散文传播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
二、夏、商、周三代“大传统”中的散文传播
(一)巫、卜、祝、史
(二)瞽史、矇瞍
(三)王公贵族
三、夏、商、周三代“小传统”中的散文传播
从狭义的“数字卦”到广义的“数字卦”——“数字卦”名称概念考
先秦诸子生命修养价值的永恒性
一、独立的批判精神
二、对宇宙生命规律的尊重
三、超越生死的大气魄
【文献参考】
《韶》乐传齐考
一、《论语·微子》诸乐师考
二、《韶》乐传齐
三、《韶》乐传齐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庄子·逍遥游》文末三段对话体寓言与主题的关系
一、《逍遥游》的内容组织和行文线索
二、《逍遥游》文末三段对话体寓言的内涵与功用
三、“至人无己”缺失之因和“无用之用”的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汉代“士不遇”赋与武帝的儒家思想及用人政策之关系
一、武帝的儒家思想
二、武帝的用人政策
三、司马迁、董仲舒的儒家本色
【参考文献】
扬雄对孔子的评价与认识研究
一、孔子的遭遇和处世
二、孔子的地位和形象
三、孔子的思想学说
王符《潜夫论·释难》“设论体”赋作考
一、王符创作赋的可能性
二、《潜夫论·释难》符合赋作的形式特点
三、《潜夫论·释难》是对“设论体”赋的模拟
【参考文献】
融通庄骚 散愤兰蕙——赵壹的辞赋创作与心理体验
一“党锢之祸”与汉末士人的心理体验
二、融通庄骚:人格精神的相通
三、散愤兰蕙:困境中的发愤抒情
汉代镜铭中的诗歌及其体制特征
一、汉代镜铭的主流诗体
(一)汉镜铭文中的四言诗
(二)汉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二、汉代镜铭中的其他诗体
三、汉代镜铭诗歌文本的程式化与变异性
结 语
从《陌上桑》管窥汉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罗敷之前的桑中女子
二、罗敷形象
三、对儒家文化贞节观的扬弃
【参考文献】
江原常氏家族与家学渊源探微
一、江原常氏家族
(一)常播
(二)常少
(三)常颀(常房)
(四)常俊、常美
(五)常深
(六)常仓弘
二、常氏家学渊源
【参考文献】
体道行志:刘勰文学本原论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由杜甫入蜀诗所见杜甫自同谷入蜀路线考
一、杜甫离开同谷后在陇南的行迹考
(一)栗亭
(二)木皮岭
(三)青泥岭
(四)两当三渡水
二、杜甫入蜀陕南行迹考
(一)凤岭连云栈道
(二)七盘关
三、杜甫四川行迹考
(一)龙门阁
(二)飞仙阁
(三)石柜阁
(四)白沙渡
(五)水会渡
(六)桔柏渡
(七)剑门关
(八)罗江鹿头关
(九)成都
结 语
【参考文献】
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与经学新变的政治诉求——权德舆《春秋》策问论析
一、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和重振国威的爱国思想
二、弃传求经、思变创新的思想
【参考文献】
剧目正剧化:元杂剧末行士人君子形象建构的文化自觉
一、出自正史典籍的剧目本事
二、作为社会精英的士人君子形象
浅析“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形成
一、政治因素——从太宗入冥说起
二、民俗因素
由张竹坡批注解读《金瓶梅》性描写的实质
一、“好风月”的李瓶儿
二、“淫妇”庞春梅
三、“权诈”的吴月娘
四、“含酸”的孟玉楼
【参考文献】
解缙被贬河州及其河州诗创作
一
二
(一)抒写情怀
(二)怀念帝阙
(三)思亲怀友
(四)吟咏河州风光
三
【参考文献】
王昶“论词必论其人”说及其作家论
一、“论词必论其人”的内在意蕴
二、“志节”“学问”兼备的作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