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庄骚 散愤兰蕙——赵壹的辞赋创作与心理体验
霍志军|天水师范学院文传学院
19世纪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他强调“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来处理文学,尽可能深入下去,以图把握那些最修远、最深邃地促成各种文学现象的情感活动。”[1]文学是人学,诗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心灵史,就是创作主体的心灵颤动、变化和表现的历史,而每一个创造的心灵都充盈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因此,“研究中国文学,如果离开充满悟性的生命体验,而想把握住文学的‘魂’,把住文学的‘脉’,把住文学的‘态’,那就未免有点缘木求鱼了。”[2]汉末士人注重心理体验,典型地体现在赵壹的辞赋创作中。从士人心理世界,特别是心理体验角度去探讨赵壹辞赋的文学价值,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