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Robert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区分。他认为,在比较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以上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指都市文明,小传统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前者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文字所记载的文化传统,后者则是乡村社会俗民或乡民生活代表的文化传统;前者为雅文化,后者则是俗文化[1]。庞朴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化中的大、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时说:
一个社会有上层文化,有下层文化,有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在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当中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化,和在基本群众当中流行和传播的另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不完全一样,也不完全同步,它有很多内容、形式上的不同,用中国话来说,有雅俗之分,有文野之分,在西方叫作大传统、小传统。但是,这两种文化之间有一种交流的关系,大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浸透到民间来;民间的文化又通过各种渠道升华为上层文化。这样的一个现象,在中国非常早就发现,至少在孔夫子时候,在《论语》中就提出这个问题。《论语》中有“雅言”。更远的《诗经》中,分“风、雅、颂”,“风”是采访和收集来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雅”和“颂”就是上层文化,统治阶级的诗歌。俗和雅在那个时候就分出来了。到孔子的时候,就把这种上下文化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了。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走到礼乐里面的是“野人”,是民间的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些准则,被提炼,被升华,就成为上层的礼乐。他又说“礼失而求诸野”,上层的礼仪如果失掉了,到哪儿去找呢?到下层去找。某种礼仪、某种规范、某种风俗在上层文化已经没有了,在民间还往往可以看到残余形态。这两段话,一个是下层文化被升华为上层文化,一个是上层文化会浸透到下层。这上下关系在孔子那里说得很好。[2]
大、小传统之间虽有着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同,但它们之间是一种交流、互渗的关系。大传统中的一些礼仪制度是对小传统的吸收和升华,反过来又引导、规范着小传统;而当大传统中的某些礼仪规范衰落后,在小传统中仍有存留。就大、小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来说,陈来指出,就“中国文化传统来说,‘大传统’就更为重要。大传统规范、导引整个文化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的文化素材。大传统的发生固然是从小传统中分离出来的,是后于小传统形成的,而大传统一旦分离出来形成之后,由于知识阶层的创造性活动、经典的形成,使得大传统成为形塑文明传统结构形态的主要动力。大传统为整个文化提供了‘规范性’的要素,形成了文明的价值内核,成为有规约力的取向。”[3]基于大传统在形塑中华文明方面的主要作用,我们在考察夏商周三代散文传播的时候,重点必然放在对精英阶层的考察;但大、小传统的共存状态和互渗关系,提示我们必须关注小传统中的庶众,考察他们的散文创作和传播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