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熟知知识引出新知识
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作品多为元典,后代许多典故大多数出自这些作品。学生虽然对许多作品比较陌生,但是对一些典故却耳熟能详。借助学生熟知的典故、成语等,用已有的知识来带动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经》中的许多词语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至今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如:忧心忡忡、切磋琢磨、百岁之后、有女怀春、兄弟阋墙、战战兢兢、巧言如簧、厚颜无耻、高山仰止、不可救药、优哉游哉、宴尔新婚、琴瑟相调、乔迁之喜、寿比南山、它山之石、天高地厚、夙兴夜寐、绰绰有余、出言成章、小心翼翼、一日三秋、死生契阔、信誓旦旦、硕大无朋、风雨飘摇等。学习《左传》,会学到退避三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贪天之功,数典忘祖,政出多门,食肉寝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风马牛不相及。《战国策》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孟子》中五十步笑一百步,缘木求鱼,拔苗助长,《庄子》中朝三暮四,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椟。这些习语学生早已熟知,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习语,拉近了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学生不再感到作品遥远而生涩,反而觉得很亲切。这样,他们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自然减少,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处理好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这些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仅是本人在多年的先秦两汉文学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注释】
[1]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示范性学位课程“诗经楚辞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陈平原:《古典者的当代意义》,载《茱萸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4]〔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