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七夕诗刍论

古代咏七夕诗刍论

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七夕之夜不仅妇女相聚有穿针乞巧、投芽乞巧、唱歌、摆会会等活动,文人间也形成相聚吟诗,同题共赋,相互唱和以及借题发挥、连作数首的情况。每逢七夕之时抒发思家或怀念意中人的情怀,以及借说“乞巧”而抒发对个人遭际和社会现实的感慨,或相聚为诗,互相唱和,成了汉魏以来诗人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吟咏七夕之作反映出来的,不仅是节俗、社会生活和不同层次不同遭遇文人的思想感情,还包括节俗的发展变化和不同阶层的人审美趣味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创作中的文化现象。

至宋代,不但很多词作家依词牌写出不少可以歌唱的咏牛女或七夕之词,还形成“鹊桥仙”“思牛女”之类的词牌,可见这个题材对词人创作的影响。

对历代咏七夕之作中反映的一些现象加以考察,不仅使我们对历代“七夕风俗”和“牛女传说”的传播有更多的认识,对古代不同层次、不同处境中的文人、官吏的思想状况,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深层的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当然,从文学史的角度,还可以看到七夕节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元代及以后,关于七夕节和牛女传说的描写、表现,已进入小说戏剧之中,其传播、分化更为明显,也更为丰富。至于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虽然艺术上有所创新,也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但总的说来,难以超脱此前的类型与表现范围。故本文主要对元代以前诗词中写七夕者分为几类加以论述,以见七夕风俗在宋元以前的流行状况及其对文人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拙文《论牛女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一文中已论及者,一般不再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