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现状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是在大众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在手机代替了写信,电视、网络代替了读书的时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人生姿态受到图像文化深刻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也为数甚少。众多学生社团中,与街舞、电影、音乐社团的人气日盛相比,文学社团日渐冷清。即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大多热衷于流行文化、通俗文学,对古典文学兴趣索然。其实文学经典传承着人类最美好最丰富最深刻的情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精神。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学科知识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的人文学科正是在继承中发展和繁荣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18世纪的新人文主义都是在继承中实现创新的。西方现代大学及其体制首先是在继承传统人文知识,如语言学、古典学及历史学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古代文学的态度,反映着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态度,对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以及对人类历史经验传承的态度。与经典的疏离,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人文意义的消解恰恰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特性。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解着各种形象的精神内涵,在崇尚文化消费时代,背离着意义的崇高和敬畏。各种流行文化产品崇尚“娱乐至上”,不给人提供人生意义的引导。风行全国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以“先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彻底消解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社会道德体系核心之一的忧患意识。
大学生与文学经典疏离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创造精神匮乏。以流行音乐、影视剧、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具有一次性消费的“泡沫”特征。这些机械复制、批量生产的单调快餐文化逐渐将一代人喂养成为缺少文化精神和道德素养的一代。逼真的影像剥夺了大学生的怀疑能力。图像信息钝化了学生对现实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放弃了思考的学生已经没有能力发觉大众文化背后的虚张声势。缺乏反思精神的同时,也丧失了创造力。正如南帆教授指出:“经典文化是创造,泡沫文化是制造。泡沫文化定位为快乐的休闲,于是所有的深刻——无论是深刻的故事、人物,还是深刻的思想——都将成为画蛇添足的赘物。”[1]当代大学生对流行文化津津乐道,却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甚至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他们崇尚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却流于形式上的跟风模仿,因此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和超越。叶朗教授指出:“读图一代与人文经典的隔绝,将导致我们民族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灿烂的中华文明就会中断,那是极其危险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