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韵与次韵

三、和韵与次韵

和韵是用别人某一诗词之韵,写一首同韵体式、词牌,也与前一作品相同。次韵,或曰步韵,则不仅同韵,而是用别人诗作、词作的韵脚之字,另成一首,每一韵脚之字相同。次韵是和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次韵或称“元和体”,因始于白居易与元稹的互相唱和,故至中唐以后才有。这两种形式似乎同拟古之作相近:拟古是就形式、内容言,步韵是就形式、押韵言。和韵、步韵有他人之作刚写成,即和其韵而成者,这又同一般奉和而作的情形相类;一种是他人之作在早,作者后来看到后才和其韵而作,和拟作、拟古的情形相类。大多从诗题上看不出属于哪一类,故我们另列为一类讨论。

北宋苏轼(1036—1101)《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中有“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之句,是借以抒写个人情怀。苏轼又有五古《元日次韵张允子野见和七夕莘老之作》,是对别人和诗的次韵之作,以“得句牛女夕”开篇,是写朋友交谊。

李光(1078—1159)的《次韵七夕》就江浙一带七夕节俗中的一些现象,引发出诗人的一番议论:

犊鼻长挑竹杖头,未能免俗想清流。

西来谁遣青禽至,仙去还乘白鹤游。

天上欢娱才瞬息,人间恩爱漫绸缪。

穿针乞巧真儿戏,曝腹庭中更可羞。

这是批评、抨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人的。首句用晋阮咸事。七月七日富家皆晒锦绮,阮咸时总角年少,以竿挂大布犊鼻巾军亦晒之(事见《竹林七贤论》及《世说新语·任诞》)。全诗言自己不富,但也有真情悬想牛女之事;至于穿针乞巧,是女孩子们玩的事,不可当真。最可羞的是有的文人在七月七卷起衣襟晒肚皮,以为这样就可以有学问。

南宋王之道(1093—1169)的五律《次韵鲁如晦七夕》是借以叙朋友之情,而首句“今夕知何夕,相逢莫漫愁”,尾联“明朝河汉隔,西向望牵牛。”同七夕相联系,由之引起,又借以结篇。唯东西颠倒,见学之欠高。

范浚(1102—1150)的七律《次韵侄端臣七夕》,前两联讲牛女相会事:“万古东西隔女牛,停梭期会岂悠悠。虾蟆轮破青天暮,乌鹊桥横碧汉秋。”后两联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尾联言“举瓢更取天浆酌,一洗胸中万斛愁。”又李吕(1122—1198)《七夕次韵》:

天上佳期岁一来,人间急管莫相催。

鹊桥成后天孙度,雨泣悬知飚驭回。

儿女欢呼争乞巧,楼台罗列剩传杯。

欲搜好句陪年少,病士暂无工部才。

写福建一带上层社会的乞巧活动。看来七夕下雨可能是天孙泪的说法,宋代在南方已流传起来。南方雨多,七夕下雨的概率较高,故有此说,以后很多地方有此说。

喻良能[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有七律《次韵林参议七月七日晚见示新作》,末句作“净洗胸中万斛愁”,有取于范浚之作。“银河此夕渡痴牛”一句,“痴牛”之喻,是取于程俱之作(见本文第五部分)。也多少反映出和诗于仓促间搜索词句,非高手难免语意重复之嫌。

同时的许及之有七律《次韵酬张岩卿七夕》《次韵才叔和陈大用七夕绝句》,又采用次韵的形式,后一题是对和诗的和诗。前一首是对牛女传说的内容与流传予以评说,反映出作者的卓见。后一首是借以论亲友之情。许及之又有《仲归以结局丁字韵二诗七夕乃连和四篇至如数奉酬》,前三首为诗社成员各抒己见、随意发挥之作。第四首由牛女传说而表达“随缘乐事从心赏,妄想佳期莫耳听”之人生哲学,颇有新意。

韩淲(1159—1224,字仲止)有七律《七夕次韵仲至》,应是兄弟之间唱和。诗中表现了南宋之时对京城一些无能官宦掌权的感慨。“从教冠盖镇京国,得似儿童绕市桥”“政经百巧从天乞”,几句语意甚明。

洪咨夔(1176—1236)五律《次韵七夕》“弄巧拙逾甚,合欢愁转多”,李曾有七律《甲午七夕在京和朱子木韵》“销磨长恨诗难尽”“借我天槎试相问,拙人还与巧同不”,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感慨。

南宋叶茵(1200—?)的《次七夕游松江韵》论李白、苏轼、柳宗元之作,下及友朋,唯“云軿驾双星,银潢几经历”句涉及与七夕相关话题。陈茵(1214—1297)的七律《用长孺七夕韵》属借题发挥一类,由其“巧如可乞岂为天”一句即可看出。南宋末杨公远《次宋省斋七夕雨》三首也是一样。其第二首云:

织女河边渡鹊桥,风吹仙袂举飘飘。

洗车一夜滂沱雨,图得人间起旱苗。

又其第三首之末云:“学织学耕非我事,何如牛角自横经。”用《新唐书·李密传》牛角挂书的典故,言自己既未从事耕织之事,不如抽时间读经书的好。

我们由晋南北朝至元代不同历史阶段上关于七夕节的拟古和几种形式的唱和之作,可以看出七夕风俗渐次由上层社会向民间传播,在更广的地域范围中流行的过程。这些诗人中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有西部的,也有东部的,既有当道权臣,也有一般文人。其中既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七夕风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也反映出关于“牛郎织女”传说在某些细节上的差异。同时,从一些文人抒发的个人情感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状况。因为每首诗都体现着一个具体时代和具体社会环境中人的思想状况,因而具有全息的特征。

唱和本来是对别人诗作的一种响应,但高明的和诗往往在思想上、艺术上超越原诗,不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前人未曾提出的看法。这就同一些骚人雅士借以表现诗才,只知堆砌词句、搜索典故的情形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