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镜铭中的诗歌及其体制特征

汉代镜铭中的诗歌及其体制特征

徐 恒|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代是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质地优良、纹饰优美,往往还在背面铸刻着丰富多彩的铭文,因其“刻工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体备焉”[1]的特征,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两汉镜铭的内容,有的表达对富贵、功名、长寿、享乐、太平的渴望,有的抒发相思离别的痛苦,有的则是对铜镜制作工艺的赞誉,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从形式上看,这些镜铭多为诗体,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大多押韵,富有节奏感,且三言、四言、六言、七言、杂言、骚体等多种体式兼备,故大多可以纳入诗歌的范围予以考察。自从著录、研究镜铭的著作在北宋时期出现,历代学者便对汉镜铭文的诗歌性质有所注意[2],古人对镜铭中诗歌的关注只限于个别篇目,而不是从整体上予以系统的论述。

直到20世纪,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3]、逯钦立《汉诗别录·考源》[4]两篇文章先后通过对汉代七言镜铭的分析来讨论七言诗的起源,陈直又在《汉镜铭文学上潜在的遗产》[5]一文中,将汉代诗体铭文中的33首“可以朗诵者”分为三言、四言、六言、七言、乐府歌辞式五种类型,分别做了注解,镜铭这才正式进入汉代诗歌研究的视野。近年来,两汉镜铭的诗学价值不断受到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6]。不过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目光大多集中于汉镜铭文在七言诗起源、演变等方面的价值,对其中的三言、四言、六言、杂言、骚体等诗歌体式的探讨相对薄弱。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镜铭诗的体制特征予以全面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