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因素

二、民俗因素

在“梦斩泾河龙”故事形成的过程中,泾河流域的旱涝灾害也值得重视。

赵景波《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14]一文统计资料显示:自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泾河流域共发生涝灾82次,平均每3.52年发生一次。唐早期(618—702)的85年间,泾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5次。《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

唐代共有138个年份出现旱灾。……从记载来看,唐代旱灾主要发生于627—728年、759—840年,这两段共184年出现记录年份110个……唐代旱灾……多发区集中在关内道(33.33%)、河南道(15.09%)、淮南道(14.47%)、江南道(11.95%)、河北道(8.18%)、河东道(9.43%),这些地区同样都是唐代主要的农耕区。关内道、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春季雨水少,蒸发量大,受降雨的随机性影响,降雨很不稳定,加之季风北移的时间、强弱多变,因此就使得这些地区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发生偶发性干旱的概率高。[15]

泾河流域位于旱灾发生率最高的关内道,这里是唐王朝政治经济中心。武则天时期又是唐代旱灾的第一个高发期,可见自然灾害对这一故事形成也有间接的影响。雨水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一旦旱情发生,当地人民必定求雨于泾河龙王。结果这一带旱灾频发,自然求雨不灵,“求雨不灵暴晒龙王”,加之洪涝灾害也不时地肆虐,泾河龙王便成了民愤所向的箭垛,于是编排一个梦斩龙王的故事就在情理之中了。泾河龙王违反天命、少下雨数的故事本身反映的其实就是泾河流域的旱灾。“梦斩泾河龙”故事中泾河龙王暴躁易怒的性格实际上是曲折反映了泾河流域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残酷,其被斩的传说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反抗自然、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这在唐人笔记小说中并不罕见,如李朝威《洞庭灵姻传》中所记载的泾河龙王的次子被钱塘君吃掉,并且杀六十万水族、伤害八百里庄稼的故事极有可能就是反映了公元764年或是769年泾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再如李复言《续玄怪录》中记载的李靖替龙君下雨、错下雨次、龙君遭罚的故事,其中当反映了一次大的洪涝灾害,这明显是载录了一则民间故事。

以上从政治、民俗方面分析了“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形成,看似不统一,其实并不矛盾。就“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形成来说,在民俗方面,其中有信仰的成分在,在官方,则其中更多地反映出其政治目的。这一故事当源于民间,最初只是求雨不灵,以违反天命、少下雨次的罪名把泾河龙王编排死,“梦斩泾河龙”故事当滥觞于此。至于是被谁杀、怎么杀的,在民间可能有不同说法,其中当有术士所传把斩龙人定为魏征的一种传说,因为魏征年轻时曾当过道士。到了武后主政时期,政客们则听闻了民间斩杀泾河龙王的传说,就别有用心地由魏征身后遭际想到唐太宗,并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表达他们的政治目的。上层社会的肯定对民间影响极大,此后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流传到了山西一带,将其纳入赛神节目中,就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至迟到元末,无名氏将其纳入古本《西游记》中,为《永乐大典》所节录,这一故事的形成当大致如此。我们由此大胆推测,如果这个故事形成于宋元时期,那么能斩泾河龙王的最佳人选可能就是包青天了。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2]郑振铎:《西谛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4~46页。又见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76~478页。

[3]郑振铎:《西谛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页。

[4]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2页。

[5]蔡铁鹰:《从西域到中原:渐行渐远的〈西游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532~537页。

[6]伏俊琏:《敦煌小说叙录》,《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九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7页。

[7]〔唐〕张:《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149页。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263~6264页。

[9]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26页。

[10]张怀群:《圣地泾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11]〔清〕张延福:《泾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19~220页。

[12]张怀群:《圣地泾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1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69页。

[14]赵景波:《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第109~113页。

[15]闵祥鹏:《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