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公贵族

(三)王公贵族

三代时期,君王、诸侯、卿大夫是国家政令的主要发布者。今保存在《尚书》中的篇章,多为政令性文件。如《甘誓》是夏启征伐有扈氏的临战誓辞;《汤誓》是商汤征夏的誓师辞;《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发表的誓师辞;《费誓》是鲁侯伯禽即将伐淮夷时颁布的戒约。《盘庚》为盘庚将迁和迁殷后对大臣和庶众的诰辞;《大诰》是周公即将东征时动员、团结国内大臣的讲话;《康诰》《酒诰》《梓材》是卫康叔将封于卫时周公的诫勉之辞;《多方》是周公自奄返回宗周后,对殷遗四国多方发布的诰辞;《多士》是周公迁殷遗民筑成周时的诰辞。

三代时期,一些大臣的谏语以及训诫、劝勉的嘉言善语也被载录下来。《高宗肜日》是祖己谏王(祖庚)“典祀无丰于昵”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谏纣王之辞;《召诰》记召公对成王的告诫;《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要知稼穑之艰难,小人之所依,而不能安逸享乐的诰辞。《立政》是周公对成王讲建官立长、如何用人行政诸大端。《国语·周语上》载祭公谋父谏穆王伐犬戎,邵穆公谏厉王止谤,芮良夫谏厉王说荣懿公,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仲山甫谏宣王料民于太原。《逸周书·祭公》记载谋父诫勉穆王和众大臣之辞;《芮良夫》是芮良夫训诫厉王及其大臣的训辞。

或是老成人接受君王咨政时的言论。如《洪范》为武王咨政于箕子时,由箕子所述而为史官所载录。或为大臣之间的相互问答,如《微子》是微子就是否去殷与大师、少师的问答;《君奭》是周公为了搞好团结,对召公所做的讲话,重点阐述大臣治国的重要性。

同时,君王、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增强说服力,在讲话、言辞中称引前代文献、传说,使这些文献获得了进一步的传播、保存,扩大了传播范围。如《尚书》《逸周书》中的“迟任有言曰”“古人有言曰”“我(余)闻在昔”“我(余、朕)闻曰”(“我闻惟曰”“我闻亦惟曰”)“若古有训”,均是对前人言说的称引。

王公贵族阶层还是青铜器铭文的主要制作者。商代晚期出现了简单的记事铭文,西周发展为长篇铭文。在周代,上至周王,下至诸侯、公卿、大夫,均有铜器铭文的制作。铭文主要记录赏赐、训诰、册命、祭祀、征战、家族史、土地交易等内容。张光直先生指出: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于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青铜器是财富的象征,其铸造和使用都是为了给统治者和胜利者带来荣耀。”[75]巫鸿先生说:“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包括珍贵的礼仪性的玉、陶器,实际上都是在‘浪费’[squander]和‘吞并’[absorb]生产力,而正是因为这些人造的器物能够如此‘浪费’和‘吞并’生产力,它们才得以具有权力,才能够获得它们的纪念碑性。”[76]青铜器是权力、声誉和财富的表征,所以只能专属于统治阶层。

君王、大臣有时还兼有宗教职能。殷商时代的王多参与占卜,并进行占断。商汤为祷雨而自以为牺牲,且有祷雨辞《汤说》流传下来。周公亦涉及占卜,并有自以为质代武王祷疾的祝祷辞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