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原汁原味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粹
最早讲授这门课时,我偏重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地理、宗法、官制、科举、教育等等,讲授过几次之后,虽然在知识体系上梳理了一番,可是由于自己的水平所限,总觉得只是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皮毛,没有触及其实质、核心的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上也有点隔靴搔痒,没有讲到点子上。后来读梁漱溟写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其“绪论”中讲到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其中第八个特点是“中国(古代)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这个说法启发了我。
中国古代的学术可以说哲学上有诸子百家,信仰上有儒释道三家,实用技术上有中医、农业技术、各种手工业等等,也有阴阳八卦、占卜预测、堪舆这些神秘玄妙的东西,它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而近代科学是从西方传进来的,现在虽然科学几乎统一了全世界的知识体系,以至于事实上成为当代的一个宗教般的存在,连我们的大学都被尊称为“科学的神圣殿堂”。可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在追求真理,但科学并不等同于真理,科学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再者,科学它毕竟是个外来的学术体系,只用这套体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学术,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比如中医,这可以说是目前还没有被科学“收编”的另类知识系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如人体的经络穴位、虚实寒热、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等都是西医知识体系中对不上号的,也是西医理论无法解释透彻的,而中医的悠久历史和经典著作以及治疗效果又摆在那儿,谁也无法抹杀。我们不能只坚持西医的理论而去抹黑甚至否认中医,因为我们不能站在一个体系中去评价衡量和它不一样的另一个体系的东西,正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去北京,坐火车乘飞机都能到达,但是你不能以坐在火车上看到的风景和体验来否定别人乘飞机看到的风景和体验。
想通了这些,我再看传统文化就有了一种新的视角。以前讲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按课本的说法,其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就有点肤浅了,因为农业生产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天文历法知识,而最可能的解释是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他们要观测天象来寻找天意,寻找执政合法性,这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视角、新的体悟之后,就面对用什么价值标准来衡量古代文化的问题。比如以前讲起古代教育和科举,对一些问题总是嘲讽、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如认为私塾教育中教学模式僵化,只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古人的经典著作,而学生们则是生吞活剥不理解,八股文是敲门砖,严重束缚学生的写作等等。当然这样讲我也是心虚的,因为我同时还上着古代文学史、大学语文等课程,深知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弊端,例如对文章只注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总结,肢解文章追求表面的琐碎的知识化解释,忽视深入体会文章血脉贯通的整体之美,写作训练严重不足等等。后来讲古代教育就不再一味地否定,笔者会以丰富的案例和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各项成果来启发学生认识古代教育的长处:趁着孩子小、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即使他现在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理解的。古代实际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师会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给予不同的背诵任务,背诵完了还要学生串讲所背部分的大意。学生基本上是自学,而且对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全文背诵,这样扎实的功底我们现在的一些学者都达不到。学习古代其他书籍如《史记》也是直接用原著学。而我讲授的文学史课程,学生似乎记住了史的线索、名篇的名字,但是对古代经典,不要说全文阅读,就是认真阅读配套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一些选文,大部分同学都懒得去看。至于写作,古代教学重视写作,从对联开始到八股文,都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八股文是写作的基本功,看似艰难,事实上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之后,就像身怀利器,写诗词歌赋骈文古文都会流畅自如。古代的学生靠自学和老师的点拨,教师和学生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中国古代教学中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